作者:浙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 彭司華
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框架(也就是研究生報考時的二級學科)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081101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081102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081103 系統工程
081104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081105 導航,制導與控制
教育部評定控制學科的國家重點學科院校分布:
(1)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清華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東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西北工業大學
(2)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天津大學, 浙江大學
(3)系統工程
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
(4)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清華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南京理工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5)導航,制導與控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一點說明
按國際慣例,模式識別屬于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科范疇,故本報告不進行其歷史回顧.
智能系統盡管和控制學科有密切的聯系,但它的發展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故本報告也不涉及.
值得提出的是我國從事模式識別的學者譚鐵牛(中科院自動化所所長)于2004年獲得IEEE Fellow的榮譽.
J.C.Maxwell :控制理論的源頭
以反饋控制為其主要研究內容的自動控制理論的歷史,若從目前公認的第一篇理論論文, J.C.Maxwell 在1868年發表的"論調節器"算起,至今不過一百多年.然而控制思想與技術的存在至少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
維納:控制學科的鼻祖
1894年11月26日維納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哥倫比亞市的一個猶太人的家庭中.他的父親是哈佛大學的語言教授.維納自幼聰慧,1906年(12歲)便進入土夫茲學院學習,1909年(15歲)時獲數學學士學位.1913年(19歲)以關于數理邏輯的論文獲哈佛大學博土學位. 1933年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48年他發表了劃時代的著作《控制論》.
控制論的基本含義是:現代的自動機器和人都是由感覺裝置(器官),動作裝置(器官),傳遞信息的系統(神經系統)所組成的一種系統.自動機器和人都是在接收,處理,傳遞和存貯信息,并利用信息去完成動作,實現與外界的聯系.在系統工作中,反饋控制給定控制信號使動作裝置(器官)動作.動作結果由感覺裝置(器官)檢測出來,并反饋回去與給定信號相比較.如果比較有偏差,偏差信號會繼續控制動作裝置(器官)動作,直到偏差信號消失為止.
更簡單地說:控制論指的是感覺和機器方面的控制和通訊.控制論就是研究動物 (包括人類),自動機器和有機體的控制和通訊的理論.
張鐘俊:控制理論
自動控制專家.1915年出生,浙江嘉善人.1934年畢業于交通大學,獲學士學位.1938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一門《伺服機件》課程奠定了他是中國控制學科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網絡綜合,電力系統,自動控制和系統工程等領域,作出了許多開創性的貢獻._1948年,張鐘俊在交通大學電信研究所講授伺服原理,1950年在長春機電研究研究所又講了這門課程,這是中國歷史最早講授控制理論的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上海建議和參與建立了統一的電力系統,實現了集中管理和調度.1956年參加全國12年科學規劃工作,編寫了電力系統規劃,并作為電力系統組組長,參加了長江三峽水力發電站的規劃論證.1980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錢學森:控制理論
_ 1911年祖籍杭州,生于上海.應用力學,工程控制論,系統工程科學家.1934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1939年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 .并擔任過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氣動力學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教授.中國控制學科最重要的奠基人,中國自動化學會首任理事長.中國力學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宇航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曾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在應用力學,工程控制論,系統工程等多領域取得出色研究成果,在中國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57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中國自動化學會的創辦
1957年5月由錢學森牽頭,郎世俊和沈尚賢,鐘士模,陸元九等共同發起,成立了由29人組成的自動化學會籌備委員會.同年6月,籌委會召開了第一次全體大會,成立了9人的常務委員會.
中國自動化學籌委會成員
錢學森,屠善澄, 朱淇昌, 朱良漪, 沈尚賢, 郎世俊, 陸元九, 鐘士模, 楊嘉墀, 文傳源, 王傳善, 朱 正, 朱物華, 金 蘭, 咎 陵, 殷宏章, 梁思禮, 許德紀, 疏松桂, 楊龍生, 蔣大宗, 錢偉長, 王雙華, 彭淳紹, 黃緯祿, 顧谷同, 陸佰勤, 武汝揚, 何健文
中國自動化學籌委會常委會
錢學森,屠善澄,朱淇昌,朱良漪,沈尚賢,郎世俊,陸元九,鐘士模和楊嘉墀
中國自動化學會的成立
1961年,中國自動化學會正式成立.會議修改并通過了會章,選出了第一屆理事會.錢學森當選為理事長.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創辦
為發展我國自動化學科,中國科學院于1956年,在北京組建自動化研究所籌備委員會,錢偉長任主任委員.當時正在美國留學的自動化專家陸元九,楊嘉墀,屠善澄相繼應召回國,到該所工作.
56年自動化研究所籌備委員會
主任委員: 錢偉長(兼)
副主任委員:錢鐘韓(兼,南京工學院副院長)
沈尚賢(兼,交通大學教授)
武汝揚(建委計量局副局長)
委 員:朱物華(兼,哈爾濱工業大學教務長)
郎世俊(兼,東北工學院教授)
鐘士模(兼,清華大學教授)
陸元九(中國科學院研究員)
夏光韋(兼,中國科學院機電研究所副所長)
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的創辦
1959年,東北工學院負責籌辦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為此,東北工學院成立了電子系,為建所培養人才.郎世俊任系主任,負責主持建所工作.還抽調了100多名中專學生到電子系學習,這批學生后來成了該所的骨干力量.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簡史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成立于1970年.于五十年代即設置了與自動化學科有關的一批專業,包括工業企業電氣化與自動化專業(1955年設在電機系),自動學與遠動學專業 (1955年設在電機系,1958年6月并入自動控制系改名為自動控制專業),熱能動力裝置專業中的熱力設備自動化專門化以及后來的熱工量測及自動控制專業(1956年設在動力機械系)等.
1970年5月,清華大學將一批有關的專業聯合建立起國內第一個自動化系(初期名為工業自動化系),其人員主要來源于電機系和動力機械系兩大部分. 參與組建的電機系單位包括工業企業電氣化與自動化教研組,電子學教研組(原名工業電子學教研組),可控硅元件及裝置車間,電機系系機關以及少數由其他教研組抽調出來的教師;動力機械系的單位包括熱工量測及自動控制教研組的絕大部分教師.初建系時全系教職工共約20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講師34人,助教43人,還有1970屆畢業生87人,此外還包括一部分基礎課和政治課教師.
清華大學自動化類專業創辦年代
1954:工業企業電氣化專業;
1955:工業企業電氣化與自動化專業;
1955:自動學與遠動學專業(1958年改為自動控制專業);
1956年或1960:熱工量測及自動控制專業.
名詞解釋:
工業企業電氣化及自動化專業
工企專業 (簡稱)
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
工業自動化專業
以上4個專業是一個專業
鐘士模 :控制理論
1911年生于浙江省浦江縣.麻省理工學院(MIT)電機工程系博士.1955年創辦第一個自動與遠動學專業(清華大學), 1958年創辦全國第一個自動控制系(清華大學).參與籌建了中國自動化學會,當選為副理事長.并且代表中國參與發起和籌建了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 .
附:1970(5)年清華大學的電機工程系,動力機械系和自動控制系的相關專業和教研組合并,在國內首先組建了自動化系.
關肇直:控制理論
關肇直,1919年生于天津市,原籍廣東海南縣,清華大學土木系畢業.巴黎大學彭加勒研究所研究生畢業.我國現代控制理論的創建者,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創建者之一,長期致力于泛函分析,現代控制理論與應用的研究,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從事控制理論研究的研究室.70年代以后致力于系統科學的研究,籌建了中國第一個從事系統科學研究的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長和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第一屆理事長.在彈性振動控制中所得成果是他對控制理論的重要貢獻之一.
宋健:控制理論
1931年生于山東榮成.前蘇聯莫斯科包曼工學院研究生畢業,博士. 1960年前后,在最優控制系統理論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成果,后又從事分布參數控制理論的研究,建立了由偏微分方程描述的受控對象與常微分方程描述的控制器的模型,解決了這類系統的穩定性,點觀測,點控制的理論問題.在幾個型號導彈控制系統設計和反彈道導彈的方案設計及組織領導通信衛星的發射和定點過程中作出了重要貢獻.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陳珽:控制理論
原籍貴州省修文縣,1919年日生于湖南省長沙市.湖南大學電機系 畢業.
1955年,陳珽被派往哈爾濱工業大學進修自動控制(蘇聯專家培訓),1957年春返校后,他創辦了該院的自動控制專業.1957年在華中工學院創辦自動控制專業. 70年代末創辦了該校系統工程專業.
郎世俊:冶金自動化
1914年生于貴州省貴陽市.畢業于西南聯大.我國工業自動化教育的開拓者之一,中國自動化學會的創建人之一. 1952年,他在東北工學院主持創辦了工業電氣化自動化專業.這應該是中國第一批自動化類的專業.
他是冶金自動化的奠基者.
另外: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工業企業電氣自動化專業也是1952年成立的,當時還有其它一些學校成立了該專業.
過程控制
以控制理論為主要理論基礎,以傳感器技術,自動化儀表等為主的技術應用領域,完成對生產過程的自動采集,自動控制功能,即過程控制系統.
1957年,受教育部委托,根據緊急措施,在清華大學開辦了我國第一個自動化進修班——全國生產過程自動化進修班.這個進修班的性質相當于今天的研究生班.該班共有學員99名,分別來自全國各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及大專院校.25名教職工則來自清華大學,東北工學院,西安交通大學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等單位.
鄭維敏:過程控制
1923年生于山東省濟南市,原籍浙江省鄞縣.清華大學電機系 畢業.1954年他負責籌建清華大學的工業企業電氣化專業,并在全國率先開辦了生產過程自動化專門化.擔任工業自動化教研室主任30年(1956~1985).
中國的過程控制是從熱工自動控制開始的!
方崇智 :過程控制
1919年出生于安徽省安慶市.中央大學機械系 畢業.1955年經蘇聯專家建議,清華大學設立了熱能動力裝置專業自動化專門化,當時方崇智教授在汽輪機教學和科研實踐中,已發現自動控制是推動電力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于是毅然服從工作需要,組建教研室,擔負起電站自動化專門化的教學任務.這就是清華1960年成立的熱工量測及自動控制專業的前身,它實際上也是我國過程控制專業的第一個雛型.
1957年2月,他為"自動化"專門化的學生講授"自動調節系統及計算". 1958年,他為全國第一期自動化進修班講授"發電廠鍋爐設備的自動調節",還開出了"自動調節原理","熱工過程自動控制系統"等多門課程,為國內許多高等院校培養了一批從事過程控制科研和教學的骨干.這些學術骨干回到全國各地后,同建國后陸續回國的有關專家一起,先后建立了各類過程控制專業,在我國逐步形成了過程控制學科.
早在1962年方崇智就親自編寫了"自動調節原理","熱工過程自動化"等專業教材,80年代又相繼組織編寫了"過程控制","過程辨識","過程計算機控制"等高質量的教材,并把美國著名過程控制專家Shinskey的著作《過程控制系統》翻譯成中文出版,推薦作為教學參考書。
錢鐘韓 :過程控制
1911年出生于江蘇省無錫市.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 畢業.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研究生. 60年代初,提出了建立低階近似模型的(以級數展開為基礎的)數學方法,解決了當時國產模擬計算機容量太小的一個題.1973年,為國內蒸汽發電機組的第一次大規模系統仿真試驗提供了簡化實用數學模型的成套公式.利用等效電路,闡明了各種熱力設備的動態運行特性,為控制和綜合自動化提供了理論依據.參加了華東地區各大電廠的熱工自動化試點和計算機控制試點,為推廣自動化技術作出了重要貢獻.1980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周春暉:過程控制
1922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原籍為云南省富源縣.麻省理工學院本科,特拉華大學碩士,密西根大學 博士.在50~60年代期間,我國的工業自動化尚屬啟蒙階段,他在一個合成氨廠就提出并實現了用自動控制的方法代替生產過程中大型氣柜的方案.這一方案的實施,在當時尚屬國內首創.除了極個別先進工業國家,這種措施很少見到.
1958年在國內首創化工自動化專業.
楊嘉墀:導航,制導與控制
1919年生于江蘇省吳江縣.空間自動控制學家.1941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1949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中科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美國人回收衛星的控制方案經過13次失敗才成功,他領導設計的衛星回收控制方案一次成功.
1957年,楊嘉墀參與中國自動化學會的籌建工作,并在同年9月與清華大學教授鐘士模一起參加了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的成立大會.
屠善澄:導航,制導與控制
1923年出生于浙江省嘉興縣.上海大同大學電機系畢業.我國人造衛星工程開拓者之一.中國自動化學會的創建人之一.長期從事導彈,衛星,載人飛船控制系統的研究,設計工作.為《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研制與發射試驗做了突出的貢獻.為促進我國自動化科學技術的交流與發展和國際間的友好往來做出了重要貢獻.工程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陸元九:導航,制導與控制
1920年生于安徽滁縣,祖籍來安.中央大學學士,麻省理工學院 博士.慣性導航,自動控制專家.我國自動化科學技術開拓者之一.長期致力于慣性技術的研究工作.為中國控制技術特別是在慣性技術的發展和運載火箭的慣性制導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梁思禮:導航,制導與控制
1924年生于北京,祖籍廣東新會.普渡大學電機系學士,辛辛那提大學博士.火箭控制系統專家.導彈控制系統研制領域的創始人之一.在中,近程戰略導彈的設計中,曾領導和參加研制成功具有中國特點的捷聯慣性制導系統,開辟了戰略導彈"慣導化"的道路.親自領導和參加多種導彈,運載火箭的控制系統的研制,試驗.對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的論點,成為航天質量可靠性工程學的開創者和學科帶頭人之一.是航天CAD技術的倡導者和奠基人,為中國航天事業作出突出貢獻.
朱良漪:儀表自動化
1920年生于江蘇省揚州市.畢業于成都燕京大學物理系本科,明尼蘇達州立大學 碩士.是我國儀器儀表事業的創始人之一.他還是中國自動化學會和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的主要發起人之一.80年代在組織領導我國重點工程30/60萬千瓦發電站中,運用系統工程方法成功的完成全廠總體監控系統的設計與投入運行作出樣板,為促進我國工業儀表產品的制造水平作出突出貢獻.
劉豹:儀表自動化
1923年生于上海市.重慶大學機械系本科,科羅拉多大學 碩士.1954年他在天津大學開設了國內第一門化工自動化類新課;兩年以后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化工儀表與自動化"專業,成為我國儀表自動化教育的開創人;1954年他出版了我國第一部自動控制方面的專著《自動控制原理》;自1978年始,劉豹的研究領域從自動控制開始轉向系統工程.他與21位科技界同仁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系統工程學會.
能源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問題之一.劉豹在70年代末就積極推動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來研究能源規劃,預測及其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在應用方面,為我國能源供應進行了預測,提出為保證實現我國2000年的發展目標就必須采取節能措施等一系列重要科學論斷,為制定國家能源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繼而幫助國家計委做出了節能規劃,能源生產規劃.在學術理論方面,總結了多年應用研究的成果,與合作者一道提出了國家能源供應模型系統等多項理論成果及學術論文.
電力拖動自動化
以控制理論為主要理論基礎,以電工電子,電力電子,變頻技術為主要技術核心,以計算機技術和計算機控制技術為主要實現手段完成機電能量的轉換和電能的變換.
疏松桂:電力拖動自動化
1911年生于安徽省桐城縣.武漢大學電機系本科,田納西大學電機系 碩士,卡乃基理工學院 碩士.自動控制及系統可靠性專家,是我國自動電力拖動學科的創始人之一,控制系統可靠性研究與教育的開拓者之一.長期從事工業,國防方面的控制系統及其可靠性研究,取得了一批創造性的科技成果,指導了國防和生產實踐,為我國自動化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顧繩谷 :電力拖動自動化
1930年生于上海市南匯縣.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本科,列寧格勒礦業學院礦山自動化研究生畢業,獲副博士學位.顧繩谷,工業電氣自動化專家.50年代開始從事交流傳動及其自動化方面的研究.在國外期間,首次研制成功一種新型的磁化調壓變壓器,提出并研制成一種新型自動化電力拖動系統"三相調壓變壓器——異步電動機";在交流調速領域取得重要成果;在推動和發展我國同國外科學家之間的友誼和合作方面,發揮了橋梁和紐帶作用;長期在自動化學科建設及學校的發展與建設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嚴筱鈞:機械工業自動化
1920年生于江蘇省常州市.中央大學電機系本科畢業.長期致力于我國機械工業自動化的研究與生產實踐,1955年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從事機械工業自動化的研究室,在磁放大器,離子電氣傳動,工業控制計算機及其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為我國機械工業自動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許國志 :系統工程
1919年生于江蘇省揚州市.上海交大本科,堪薩斯大學 博士.受錢學森委派負責籌建了中國第一個運籌學研究室.創建了中國第一個系統科學研究所,創辦了第一個系統工程的刊物"系統工程的理論與實踐",并任主編.中國工程院院士
1979年4月,許國志向錢學森提出在我國發展系統工程的設想,得到錢學森的贊同.同年發表了由錢學森,許國志,王壽云撰寫的題為"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這篇論文對推動我國系統工程的開展,起了關鍵性作用.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錢學森,劉豹,陳珽都是中國系統工程學科的開拓者.
當今受到國際關注的控制學科學者:
呂勇哉
陳翰馥
郭雷
盧強
王飛躍
呂勇哉,男,1937年出生于浙江省桐鄉縣,畢業于浙江大學化工系.曾擔任過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主席.1998年獲得IEEE Fellow榮譽.
IEEE給呂勇哉 Fellow的原因:Contributions to modeling and intelligent control of industrial systems.
1996 Kelly Award presented by AISE
1995 Kelly Award presented by AISE
IFAC Outstanding Service Award for sustained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major leadership positions in IFAC, 1996;
UOP Technology Award presented by Instrument Society of America 1989.
陳翰馥
自動控制理論專家.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杭州.1961年畢業于列寧格勒大學數學力學系.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1997年獲得IEEE Fellow榮譽.
IEEE給陳翰馥Fellow的原因
For contributions to identification and stochastic adaptive control.
60-70年代研究隨機系統的能觀性,不用初值的狀態估計,給出最優隨機奇異控制.80年代起研究系統辨識,適應控制和隨機逼近.在辨識方面,給出常用辨識算法的收斂速度,估出閉環控制系統的參數.在適應控制方面,用擾動方法,使參數估計趨于真值,同時使性能指標接近或達到最優.在隨機逼近方面,提出變界截尾算法,引進確定性的直接分析方法,去掉了對回歸函數的限制性條件,對噪聲要求降到最低,使隨機逼近應用范圍大為拓廣,成功地用到隨機適應鎮定控制,大范圍優化,離散事件動態系統等領域.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郭雷
控制科學家.生于山東淄博.1982年畢業于山東大學數學系,1987年獲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1998年獲得IEEE Fellow榮譽.
IEEE給郭雷Fellow的原因
For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adaptive control
and 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of linear stochastic systems
郭雷解決了自適應控制中幾個基本的理論問題(隨機自適應跟蹤,極點配置與LQG控制).對在工業中有廣泛應用的最小二乘自校正調節器,解決了其穩定性和收斂性這一國際控制界長期未解決的著名難題.通過引進新的思想和方法,建立了一般非平穩時變參數系統的估計理論,奠定了實際中常用的三類基本跟蹤算法(LMS,RLS,KF)的嚴格理論基礎.對"反饋"這一控制論中最基本的概念,提出了定量研究"反饋機制的最大能力與極限"這一基本問題的理論框架,對幾類典型的非線性不確定動態系統,得到了反饋機制對付不確定性之最大能力的臨界值.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盧強
自動控制和電力系統動態學專家.安徽蕪湖人.1964年清華大學電機系研究生畢業.清華大學教授.199×年獲得IEEE Fellow榮譽.
IEEE給盧強Fellow的原因
For contributions to optimal control theory applications in power systems.
80年代,開拓了電力系統最優控制領域,推動了學科發展.將變分法及其他有關數學分支理論,現代控制理論,電力系統動態學,計算機軟件及仿真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了電力系統線性最優控制新學科體系.90年代,將微分幾何理論與電力系統動態學和計算機科學交叉集成,創立了電力系統非線性分散最優控制的微分幾何方法體系;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王飛躍
1961年生于山東青島,籍貫浙江東陽,現為中科院復雜系統與智能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1990年于美國倫塞利爾理工學院獲計算機與系統工程博士學位,1990年起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先后任助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 現為中美智能控制與系統聯合研發中心主任.
目前擔任了IEEE Intelligent Systems雜志ITS主編.2004年獲得IEEE Fellow榮譽.
IEEE給王飛躍Fellow的原因
For contributions to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to complex systems.
王飛躍主要研究領域為智能系統和復雜系統的建模,分析和控制,是智能控制方面的國際知名學者.王飛躍教授是智能機協調理論,語言動力學系統(Linguistic Dynamic Systems, LDS),代理控制方法(Agent-Based Control, ABC)等的提出者;他主要圍繞著智能交通系統,智能車輛和汽車電子,智能家居系統和綜合工業自動化等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自80年代初至今,王飛躍教授在力學,數學,控制,智能系統,復雜系統,機器人和自動化等領域發表論文及專著百余篇,獲研究經費2000多萬美元和5000多萬人民幣.
控制學科的現狀與展望
直面復雜系統
自動控制的延伸之一:網絡自動化
以計算機,網絡通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完成對各個不同的領域,過程,設備,對象的信息獲取,處理,傳輸,存貯,利用和控制.
自動控制的延伸之二:管理控制
智能交通
金融工程
樓宇自動化
家庭自動化
本報告介紹的學者
張鐘俊,錢學森,鐘士模,關肇直, 宋健, 陳 珽,郎世俊,鄭維敏, 方崇智, 錢鐘韓,周春暉,楊嘉墀,屠善澄, 陸元九,梁思禮,朱良漪,劉 豹,疏松桂, 顧繩谷,嚴筱鈞,許國志,呂勇哉, 陳翰馥,郭雷,盧強,王飛躍.
謹向以上26位學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PS:
個人所知大陸控制界比較有名的學者還有以下幾位:
馮純伯,戴汝為,孫優賢,柴天佑,王天然,封錫盛,吳宏鑫,張嗣瀛,吳澄。
馮純伯
自動控制學家。江蘇金壇人。1950年畢業于浙江大學電機系。1958年列寧格勒工業大學電機系,獲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 1994年為俄羅斯聯邦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東南大學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在系統建模方法及自適應控制系統研究方面,根據對信號進行預處理的方法,提出一種消除最小二乘辨識中的偏差的新方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系統建模新方法,可用于開環及閉環動態系統辨識、降階建模、集元辨識、頻率特性辨識等。以泛函分析為工具,深入地研究了并聯、串聯、反饋等復合動態系統的輸入輸出特性,給出其無源度的計算,因此擴展了已有的無源性定理、V.M.POPOV的絕對穩定性判據等。這些都是魯棒控制系統設計的重要工具。以此為理論依據,提出采用智能型的邏輯切換消除自適應控制系統中當存在未建模動態時產生的失穩現象,提出采用智能切換實現僅用輸出反饋即可實現的滑動模態控制。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戴汝為
控制論與人工智能專家。云南昆明人。 195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50年代從事工程控制論與最優控制的研究,攻克快速控制的計算難題;70年代最早在國內提出并進行模式識別學科的研究,1981年把統計模式識別與句法模式識別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新的語義、句法模式識別方法。80年代中期開展人工神經網絡在知識工程中應用的研究,用人工神經網絡通過學習進行模式識別、聯想記憶和形象思維,提供了模式描述與知識表達的統一模型 ,并進一步提出了用物理符號處理、定性物理、可視知識及人工神經網絡等綜合各種模型的知識系統設計,并在技術上實現。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孫優賢 (1940.12.23-- ) 工業自動化專家。浙江省諸暨市人。1964年畢業于浙江大學。浙江大學教授,浙江大學現代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工業自動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國際自控聯制漿造紙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協會副理事長。在現代控制工程領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針對復雜工業系統的高度不確定性、高度非線性、高度關聯性、特大純滯后和信息不完全性等特點,創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系統建模技術、先進控制技術、在線優化技術、故障診斷技術、容錯控制技術、系統集成技術和綜合自動化技術,并在大型工業裝置中得到成功應用,初步建立了現代控制工程的方法論體系。領導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創造性地解決了制漿、造紙、生物化工等大型生產線計算機控制系統軟件總體設計中的重大關鍵技術,成功地研制了Supcon 集散控制系統、現場總線控制系統、Suny TDCS9200工業控制計算機系統,以及綜合自動化系統的硬件平臺和軟件平臺,并實現了產業化,在制漿造紙、生物化工自動化工程領域,針對大型企業的各個生產過程,建立了24種動態數學模型,開發了25種高級控制算法,18種計算機控制系統,研制了6種造紙專用儀表和12個軟測量軟件,并在20多個省市推廣應用,取得了重大的經濟效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各1項,國家教學成果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5項。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柴天佑 (1947.11.20——) 控制理論和控制工程專家。1947年11月7日出生于甘肅省蘭州市,原籍甘肅省蘭州市。1983年畢業于東北工學院,獲博士學位。曾任IFAC制造與儀表技術協調委員會主席。現任東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冶金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沈陽分中心)主任。提出了多變量自適應解耦控制理論與方法,與智能控制、計算機集散控制技術相結合,主持研制出智能解耦控制技術及系統,并應用于20萬千瓦國產機組鋼球磨中儲式制粉系統和進口30萬千瓦發電機組的機爐協調系統等工業過程,取得顯著應用成效。提出以生產指標為目標的復雜工業過程優化控制方法,并主持研制了選礦過程優化控制技術和金礦企業綜合自動化系統,應用于企業,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省部級特等獎一項,一等獎七項。2002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2003年遼寧省科技功勛獎。
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天然 (1943.3.7——) 自動化控制與機器人技術專家。1943年3月7日出生于黑龍江省綏化地區。1967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曾任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遼寧省科協主席。長期致力于機器人技術、大型工業自動化系統的研究和應用,是我國機器人和自動化工程技術界的學科帶頭人之一。在智能機器人體系結構、工業機器人控制系統、大型自動化系統技術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中科院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各一項。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封錫盛 (1941.12.17——) 水下機器人專家。出生于遼寧省海城市。1965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現任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是我國最早從事水下機器人研究的專家之一,曾經擔任我國第一臺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海人一號”電控系統負責人、我國第一臺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探索者號”的總設計師、“CR-01”6000米自治水下機器人項目副總設計師、“CR-01”自治水下機器人工程化項目的總設計師和“CR-02”6000米自治水下機器人總設計師。主要負責總體設計、自主控制系統和信息處理系統等方面的工作。這些項目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此項技術和設備的國家之一。“CR-01”6000米自治水下機器人于1995年及1997年兩次為中國大洋協會在太平洋進行了深海探測試驗,并對洋底多金屬結核進行了調查,取得了大量的實驗數據。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以上獎勵10項,在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4篇,國內學術刊物論文14篇,與他人合作編著《機器人學導論》和《水下機器人》。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宏鑫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家,江蘇丹徒人。196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現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名譽教授。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航天和工業領域的自適應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論與應用研究。提出了“全系數自適應控制理論和方法”,這是一套完整的系統性和實用性很強的自適應控制理論和方法,對于一類對象在參數估計未收斂到“真值”的過渡過程階段,能保證系統閉環穩定且具有良好性能。在智能控制方面提出了“特征建模”、“基于對象特征模型描述的黃金分割智能控制方法”、“航天器變結構變系數的智能控制方法”和“基于智能特征模型的智能控制方法”等,為復雜航天器和工業過程智能控制器的設計開拓了一條新的道路。此外,他還在交會對接、空間站控制及魯棒控制等方面進行了創新研究。他的理論方法已應用于“神舟”飛船返回控制、空間環境模擬器控制、衛星整星瞬變熱流控制和鋁電解過程控制等九類對象400多個控制系統,特別是在“神舟”飛船返回再入自適應控制中的成功應用,其控制精度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張嗣瀛
自動控制專家。山東章丘人。1948年畢業于武漢大學機械系。東北大學自動控制系教授、自動化研究所所長。早期從事運動穩定性及最優控制的研究,其中有新型的有限時間區間穩定性。曾參加反坦克導彈的研制,解決了控制系統的關鍵問題,取得突出實效。近期在微分對策的研究中,提出并論證了定性微分對策的極值性質,給出了定性極大值原理,使定量、定性兩類問題都統一在極值原理的基礎上,形成新體系,并給出一系列應用。在主從對策的研究中,提出懲罰量等新概念及定量計算。近年來提出復雜控制系統對稱性及相似性結構研究的新方向。對非線性系統、組合大系統進行了廣泛研究,得到系統的規律,即這類結構可使系統降維、分解、化簡,并得到簡化的控制規律。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土。
吳澄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863計劃"自動化領域首席科學家,國家CIMS(現代集成制造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系統集成方法與技術、復雜工業大系統的建模、控制與調度、系統可靠性研究等。1986年起參與并領導"863計劃"自動化領域及CIMS主題的規劃和實施工作,領導并參與了我國CIMS的研究和應用,曾主持建成我國第一個CIMS實驗工程,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曾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首屆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863計劃"一等獎和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等稱號。
另外以控制理論而言,人工智能應當也列入自動化的范疇.
代表人物有:陸汝鈐,張鈸,何新貴,李德毅.
陸汝鈐 (1935-)
陸汝鈐院士是我國知識工程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他把數學中黎曼曲面思想引進PETRI網論,建立了多層PETRI網模型。
1935年生,原籍江蘇蘇州,生于上海。1959年畢業于德國耶拿大學數學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在知識工程和基于知識的軟件工程方面作了系統的、創造性的工作,是我國該領域研究的開拓者之一。倡導并主持完成了以軟件的機械化生成和移植為目標的系列軟件計劃。設計并主持研制了知識工程語言TUILI和大型專家系統開發環境《天馬》。研究出基于類自然語言理解的知識自動獲取方法。可應用于基于知識的應用軟件自動生成,特別是專家系統、ICAI系統和MIS系統的自動生成。研究出計算機動畫全過程自動生成技術,在藝術創造領域內推進了人工智能。
張鈸
計算機應用專家。福建福清人。1958年畢業于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清華大學教授。早期從事自動控制理論與系統研究,1979年開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研究。提出人工智能問題求解的商空間理論,解決不同粒度空間的問題描述、它們之間的相互轉換以及復雜性分析等理論問題。以該理論為指導,提出多層信息綜合、多層規劃與搜索等新的研究方法,形成新的算法,如基于拓撲的規劃算法、基于關系矩陣的時間規劃方法和統計啟發搜索算法等,對降低計算復雜性很有成效。從多粒度的商空間理論出發,還提出了研究不確定性處理、定性推理、模糊分析的信息融合的新原理。此外,還指導和參加了人工神經網絡理論及應用、知識工程、智能機器人、智能控制以及人機交互技術等應用技術研究,完成多項高技術研究任務。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何新貴 (1938.10.26—)
浙江省浦江縣人。分別于1960年和1967年本科和研究生畢業于北京大學。現任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和中國載人飛船工程軟件專家組組長,是我國首批計算機軟件工作者之一。
他長期從事計算機軟件和人工智能的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工作,曾全程擔任某大型軟件工程"共性軟件系統"的技術負責人和總設計師,負責工程的總體設計和組織實施等全面工作,他提出的模糊數據庫、加權模糊邏輯、模糊分布值邏輯、可執行模糊語義網絡、模糊H網、主動模糊網絡、模糊推理網絡、加權神經元網絡、以及過程神經元網絡等的理論與技術對邊緣科學《知識處理學》的建立和發展起了較大推動作用。至今,發表第一作者學術論文130多篇,并著有《模糊知識處理的理論與技術》、《模糊數據庫系統》、《知識處理與專家系統》和《The implementation of a multi-backend database system》等 10部中英文專著;獲國家或部委級科技進步獎19項,其中12項排名第一。何新貴現任北京計算機學會理事長、中國計算機學會抗惡劣環境計算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并任《計算機學報》副主編和《計算機工程與設計》主編。
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德毅 (1944.11.28——)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專家。出生于江蘇省泰縣。1967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1983年獲英國愛丁堡海里奧特·瓦特大學博士學位。現任總參第61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電子學會和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參加了多項電子信息系統重大工程的研制和開發。最早提出控制流—數據流圖對理論和一整套用邏輯語言實現的方法。證明了關系數據庫模式和一階謂詞邏輯的對等性,提出云模型和發現狀態空間,用于不確定性知識表示和數據控制,在智能控制“三級倒立擺動平衡”實驗中取得顯著成效。獲國家和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獎勵9項。發表論文130多篇,出版中文著作5本、英文專著2本。2004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此外,在模式識別領域比較牛的還有西交校長鄭南寧教授,同樣是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以及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牛人:沈向洋。
可以看到東北地區的機器人做的是最牛的,這和當年的沈陽自動化所的首席科學家蔣新松大概有關。包括王天然、封錫盛都是他小弟。北京的自動化所模式識別是大陸最強的,引進了王飛躍后智能控制大為加強,現在新開辟的醫學圖像方向也是虎虎生風。清華的自動化系和電子系、計算機系聯系緊密,圖像、人工智能、信息處理、CIMS等等全都做。浙大似乎偏過程控制和化工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