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聽了個費俊峰的有關職業生涯的講座,印象中他說話有習慣性語氣虛詞,這次聽來倒改了,也還幽默。
這講座叫“奔三了,你立了嗎”,開始聽主辦者說百合上有人把這貼的名字轉到joke版了,沒明白什么意思,費開講時隱晦地提了一下,取意是三十而立,不是版上有同學說的我一天立三次。我大汗。
傳說中的江三點胡八點以及著名的費三點,這次也不例外。第一,何謂立;第二,認清自己;第三,如何立。
老一套了,大一時就聽他講過了。不過聽的過程中依然熱血了一下,費老師確實很有煸動性。這次來聽的人有一半多是研究生,大四的一些,大三的十幾人,零星的還有幾個大二大一的。很可怕,就業危機意識果然深入人心,大老遠地跨過長江來聽講座的人都有這么多。
費老師說,三十歲時,你認為最重要的最應具備的是什么,而對于你來說你最希望自己那時擁有什么。
我想的是三十歲時應該在一條明確的道路上小有成就并相對穩定,我最希望有的是經濟的完全自主性。
費給的答案是財富、家庭、健康及其他。很對,歸根結底就是這些東西。
講這里時有個小插曲,費一發問就有同學低下頭,于是費說3+5=?這個問題這里沒人不知道,為什么大家沒有異口同聲的回答,可見中國的教育是多么的可怕,小時候同學們大概都有過答錯被訓斥的經歷。如果在那個時候,你的回答是7,而有一個老師說,非常棒,你的答案離正確答案已經非常接近了,真是太好了,幾乎是完美的答案了,再想想看啊?也許今天的你就會大聲地喊出8。在陳述老師的話時,報告廳里響起了掌聲。這是老故事,但真是一個好故事。
在我退場之前,還有一次掌聲是在談到同學來心理中心咨詢時,本科生主要問題在就業壓力,研究生主要問題在戀愛婚姻。同學們到了研究生特別是女生,家里在這方面開始會關心起來,有的家長是相當的善意問的也很有技巧,比如,你周圍同學是不是也和你一樣啊?的確,很妙的一句話。
費談了會研究生的競爭力問題,列了一些數據,以上海為例,從以前本碩博三六九,到如今的二三五;外企更傾向本科生,研究生難養可塑性不大等劣勢也暴露得相當完全;自身期望導致高不成低不就,外企不要留校不夠格;研究生擴招導致自身貶值;等等。這些我之前也基本了解,只是聽到逐一說出來,仍有一些心悸。好在,從去年的一個數據,報考研究生人生比前年減少八萬人,以及種種現象都表明中國的研究生教育終于有回歸理性的趨勢。
就這個問題有個延伸,為什么大家都趕著去讀研,動力何在。其實我一直認為,讀研就是搞學術,不應摻雜別的念頭,當然這是美好的臆想。事實上,幾乎沒有人是為了在本專業的領域做出貢獻而去讀研的,利益在此占了很大比重。為了升職,為了更有競爭力地找到好工作,為了換個領域,為了拿到一個學歷,為了不走上社會給自己再緩刑三年;等等。費說,你想清楚了為什么要讀研么?
當然,主題是講職業生涯規劃。認清自己,看透職業,所謂知己知彼。其中有一點,我想過但想得比較模糊,對于很多職業我們說是否感興趣是否適合自己,憑的往往是來自紙面的東西,即多少來自于本人的想象,幾乎不會有人對職業里相關人士進行訪談,做一些職業的實習。這點我很贊同,一直覺得找工作中對職業選擇的判定的標準是什么,可靠可信么,我是為了投簡歷存著僥幸不吃虧心理而盲目投簡理,還是根據自身條件興趣等來投;當然,關于自身定位問題也是復雜的。
八點半要去開會,我就先離場了。這講座對我來說更象是一次激勵機制,不至于到了照亮我的道路這高度。
我清楚地知道我要什么,我明白我考研的目的,我有我的道路,即使它因諸多因素從出國轉向考研,我的總方向總是在前指引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