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就是一個漫長的受錘的過程,直到你老實安分到像騸過的牛,只知道埋頭吃草
春來耕地,甚至連宰割時也不必捆綁。”
能寫出這樣的文字,也不枉我做他的精神走狗了。
這個世界還有好多像我一樣的還深為理想所充溢,把精神看得凌駕于萬物之上,遇到一
個能引起思維共振,情感同鳴且善于筆墨的人,就崇拜得要死,敬佩得要活的
小青年,
多得像王小波筆下的行尸走肉,多得像三月的淫雨十二月的綿雪,所以,王小波有如斯
之多的門下走狗。
《黃金時代
序》里王小波詼諧自侃:“我也出版了一些書,但大家都沒有看到。
一提起王小波,大家只會想到四川拉桿子的那位,而不會想到我的身上去。”這淡淡
平平的敘述
里彌漫著多少的悲哀與蒼涼?倘或小波在天之靈知道自己小說當前的熱賣,
他是該開懷,該流淚,還是該流血?
大概只有王小波死了,他的作品才能在 中國堅嚴的看管之下延續它默然卻又瑰麗
的生命,正如只有梵高死了,那明艷絢爛的向日葵才能開遍我們這個冷漠的星球。
看過一些煽情的評論:“張繼的失意讓他留下《楓橋夜泊》這樣的名篇,從某種程度
上講,是名落孫山后的凄苦成就了張繼。”可我想,卻是人們心中的面具讓王小
波成
了歷史里的王小波,終使得我們這些沉浸在那些干凈樸實卻奇絕詭譎的文字里的人們
不由得被小波的失意漫涌而過。在這個儒家思想依然昌盛,理學束縛仍舊未
衰的社會
里,王小波也只能活在歷史里了。
重讀《黃金時代》,終于能在閱讀時摒除低級的生理沖動?!饵S金時代》于我不再是
一本性愛小說,而是對荒誕年代里荒誕生活的原始記錄。我不再懷疑生活為什么
是這
樣:當我少年的自負在平淡卻綿長久遠的生活中漸然消失,當那些文學夢、科學夢漸
漸為安穩的睡眠所沖淡的時候,我便明白我也是那受錘的一份子。
生活就是這樣——正如那位畫紅色天空的印象派畫家所堅持的“天空本來就是這
樣”——我發現再荒誕面具下也是一種赤裸裸的真實。
我欽佩的是王小波關于寫小說的目的的論述,他說:“我以為寫小說就是為了好看,
而不必承擔什么教育感化的責任,因為教化一類的書在我們中國
實在太多了。”我記
得周杰倫在聽到人們批評他的作品風格一成不變的時候,他這樣回答:“不喜歡我的
人可以別買我的專輯,我的歌是為喜歡我的人寫的。”——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
者容,王小波真的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