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 id="pjuwb"></ins>
    <blockquote id="pjuwb"><pre id="pjuwb"></pre></blockquote>
    <noscript id="pjuwb"></noscript>
          <sup id="pjuwb"><pre id="pjuwb"></pre></sup>
            <dd id="pjuwb"></dd>
            <abbr id="pjuwb"></abbr>

            雪竹的天空

            theorix

              C++博客 :: 首頁 :: 新隨筆 :: 聯系 :: 聚合  :: 管理 ::
              34 隨筆 :: 0 文章 :: 20 評論 :: 0 Trackbacks


            查看完整版本 : uigarden資料集-人物篇-01-Alan Cooper


            ryana
            2004-09-09, 03:20
            http://www.zdnet.com.cn/i/developer/story/200207/39045224/a_cooper.gif

            -01-Alan Cooper
            Alan Cooper,對于廣大開發人員來說,以VB之父著稱;對于從事實用性和用戶界面研究的人員來說,可能更熟悉他的“目標導向設計”(Goal-Directed Design) - 將用戶需求放在第一位的設計方法。

            在編程很多年后的1992年,Alan 決定停止編程,轉向提供設計服務,成立了cooper交互設計公司,近十年來,他創建的軟件設計咨詢公司已經幫助眾多的公司開發新的產品以及幫助他們改善技術行為。Alan 開發的人物角色(persona)技術自從1998年在他的第二本書《軟件創新之路》中公開以來,已經廣為采用。

            在Alan的公司的網站 (http://www.cooper.com)上,他將自己描述為:“Alan Cooper 是一個有使命的人,由于無法忍受低級使用性對于軟件用戶的長期的折磨,Alan 決定做些事情來解決這個問題!于是他于1992年成立了Cooper交互設計公司(Cooper Interaction Design),現改名為Cooper 公司 (Cooper)。公司的明確使命是:構思并設計能夠讓用戶使用時感覺有能力并愉悅的交互產品。”

            Alan 先后出版了《About Face》和《The Inmates are Running the Asylum》(中文已出版,名為:《軟件創新之路》),并在2003年和Robert Reimann合作重新寫作和出版了《About Face 2.0》 (http://www.amazon.co.uk/exec/obidos/ASIN/0764526413/qid=1094736026/sr=1-1/ref=sr_1_10_1/202-3757588-0281406)。 書出版后,反響強烈,Cooper也是非常有名的人性技術(humanizing technology)的作家、講演者和布道者,擁有宗教領袖一樣號召力。

            他的網站:www.cooper.com (http://www.cooper.com)
            他的《About face》一書目前還沒有中文譯本,但是有網上好像有英文電子書下載,《軟件創新之路》在http://www.china-pub.com打折銷售。

            有關他的訪談很多,提供一些鏈接給大家:
            http://webword.com/interviews/cooper.html
            http://www.zdnet.com.cn/developer/design/story/0,1000001288,39045224-3,00.htm
            http://www.uidesign.net/2000/interviews/cooper1.html

            還有一個中文翻譯過來的:
            http://www.lanxuan.com/text/UI/UItext018.htm

            肥鳥
            2004-09-09, 10:13
            軟件創新之路,我也讀過,算是我們這個行業的啟蒙課本吧!哈哈!
            讀過之后覺得感慨頗多,但是實際的指導并不是很多,只能喚醒大家的意識。
            中國UI創新之路更為艱難,甚至傳統軟件會對他有抵觸,要做好打硬仗的準備,10年8年都不一定有結果!

            空氣
            2004-09-23, 22:06
            http://www.nngroup.com/images/smportrait-dnorman.jpg

            Don Norman 的目標是幫助企業制造既能吸引情緒,又能吸引理智的產品。他認為,一個良好開發的完整產品,能夠同時增強心靈和思想的感受,能夠使用戶擁有愉悅的感覺去欣賞,使用和擁有它。

            Norman 自稱為 “用戶鼓吹者”(user advocate),商務周刊則稱他為“剛愎自用的夢想者”(cantankerous visionary),他在追求卓越上是極為難以滿足的。1999年, Upside 雜志并提名他為世界100精英之一。Norman 博士為設計每天的日常事物帶來了社會科學和工程學的混合意識。作為一個以人為中心的設計的鼓吹者,Norman 最著名的書就是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 (中譯本 《設計心理學》)了。

            Norman 博士是 Nielsen Norman Group (http://www.nngroup.com), 幫助企業設計制造以人為中心的產品和服務的商務咨詢公司的發起人之一。他是美國西北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的教授, 同時作為加州大學的名譽教授,他在那里建立了認知科學系,并擔任心理學系的主任。他還是芝加哥設計學院的理事。

            Norman 在MIT獲得了他的第一個電子工程學士學位,然后在賓州大學得到了碩士學位,同樣也是電子工程。他繼續在賓州大學獲得了他的博士學位,專業是心理學。1995年,他還得到了意大利帕多瓦大學的榮譽學位。

            2002年,Norman 獲得了由SIGCHI, 人機交互專家協會授予的終身成就獎。

            Norman 博士出版了大量的書籍和研究報告。他是13本書的作者或作者之一,作品被翻譯成12種語言,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我們剛才提到的“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 (中譯本 《設計心理學》)以及 “Things That Make Us Smart”。他的 “The Invisible Computer: Why good products can fail, the PC is so complex, and information appliances are the answer” (看不見的電腦)被商務周刊稱作“后PC思想時代的圣經”。他最新的著作是“Emotional Design” (情感設計,2004年一月出版)著眼于從使用性到美學的過渡, 并強調,一個完好開發的,有凝聚力的產品,應該看上去美觀,用起來舒心,并且以擁有它為自豪,也就是說,快樂的擁有,快樂的使用!

            Norman 的公司網站:http://www.nngroup.com
            Norman 的個人網站:http://www.jnd.org

            ryana
            2004-10-16, 16:48
            http://www.useit.com/jakob/photos/jakob_yellowtie_small.jpg

            關于jakob nielsen,這人實在太出名了,網上的資料翻天覆地的,在他的個人網站,總結了媒體上給他如下的稱謂:

            “可用性之王” (Internet Magazine) (http://www.internet-magazine.com/features/jakob1.asp)

            小企業十大one of the top ten minds in small business (FORTUNE Small Business) (http://www.fortune.com/fortune/smallbusiness/articles/0,15114,359124,00.html)

            網絡十大影響人物第六名(ZDNet) (http://www.zdnet.com/anchordesk/story/story_2557.html)

            "網頁可用性宗師" (The New York Times) (http://www.nytimes.com/library/tech/98/07/cyber/articles/13usability.html)

            "the next best thing to a true time machine" (USA Today) (http://www.usatoday.com/life/cyber/ccarch/ccc0111.htm)

            "網頁友好設計方面的首席專家" (Stuttgarter Zeitung, Germany) (http://www.stuttgarter-zeitung.de/stz/page/detail.php/228123)

            "網頁可用性最著名的專家" (Business Week) (http://www.businessweek.com/2000/00_47/b3708076.htm)

            "網頁可用性領域的統治人物" (WebReference.com) (http://www.webreference.com/new/nielsen.html)

            "網頁可用性方面的絕對領袖" (FORTUNE) (http://www.fortune.com/fortune/technology/articles/0,15114,368323,00.html)

            "杰出的網頁可用性領袖" (CNN) (http://asia.cnn.com/2001/WORLD/asiapcf/east/02/23/web.usability/index.html)

            "not yet as famous as Elvis" (CONTENTIOUS Magazine) (http://www.contentious.com/articles/1-5/qa1-5a.html)

            "網絡中最聰明的人" (ZDNet AnchorDesk)

            "全世界網頁可用性方面的頭號專家" (U.S. News & World Report)

            "這個星球上最了解網站怎么運行的人"(Chicago Tribune, March 6, 2000)

            "可能是最知名的英特網設計和可用性大師" (Financial Times)

            "可用性教皇" (Wirtschaftswoche Magazine, Germany)

            "新媒體先鋒" (Newsweek)

            Jakob Nielsen, 哲學博士, 是他和 Donald A. Norman博士共同創建的Nielsen Norman Group 的主要負責人. 直到1998年他一直是Sun公司的頂級工程師.

            Nielsen博士創建了"可用性工程打折"運動來快速低成本改進用戶界面,發明了多種可用性方法,包括啟發式評估法.他擁有75項美國專利,主要是在網頁易用性方面。

            出版物和專利列表

            專欄
            Alertbox column on Web usability, published on the Internet since 1995 (current readership: 10 million page views per year).

            專著
            Homepage Usability: 50 Websites Deconstructed, 2001 (113 guidelines for homepage design)

            Designing Web Usability: The Practice of Simplicity, 2000: a quarter million copies in print; 22 languages

            Usability Engineering, 1994: textbook on the methods needed to make interfaces easier to use

            Multimedia and Hypertext: The Internet and Beyond, 1995: second edition of textbook on linked online information

            Usability Inspection Methods, 1994 (co-editor with Robert L. Mack): with chapters by each of the inventors of these methods

            International User Interfaces, 1996 (co-editor with with Elisa del Galdo)

            Advances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Vol. 5, 1995 (editor)

            Hypertext and Hypermedia, 1990: the first edition of classic textbook (no longer in print)

            Designing User Interfaces for International Use, 1990 (editor)

            Coordinating User Interfaces for Consistency, 1989 (editor): still the best book on how to get a standard look-and-feel (reprint edition published 2002)

            專業背景
            Nielsen博士負責了幾輪Sun公司網站和內部網的可用性設計和再設計工作,包括1994年SUNWEB最初的設計.

            他早期在Bellcore (Bell Communications Research),丹麥科技大學,IBM用戶界面研究中心供職. 在丹麥科技大學,他獲得了用戶界面設計/計算機科學的博士學位.


            --------------------------------------------------------------------------------

            Dr. Jakob Nielsen
            Nielsen Norman Group
            48921 Warm Springs Blvd.
            Fremont, CA 94539-7767
            USA
            Email: nielsen@nngroup
            Office: Luice Hwang, hwang@nngroup, tel. (408) 720-8808

            Website: http://www.useit.com

            christina
            2004-10-17, 00:39
            對啊,哈哈,怎么都沒鏈接。。。 :razz:

            ryana
            2004-10-17, 08:48
            http://www.edwardtufte.com/tufte/graphics/photo_tufte.jpg
            Edward Tufte已經寫了七本書,包括《Visual Explanations》,《 Envisioning Information》, 《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和《 Data Analysis for Politics and Policy》.他寫作,設計,自己出版了關于信息設計的書籍,因其內容和設計而獲得了40多次獎勵和榮譽. 他是耶魯大學退休教授,曾在那里教授統計,信息設計和界面設計.現在的工作包括數字影像,雕塑,版畫,而且正在寫一本新書《Beautiful Evidence》.

            訪談:
            http://www.ercb.com/feature/feature.0008.2.html
            他的官方網站:http://www.edwardtufte.com/tufte/

            空氣
            2004-10-17, 13:46
            給你改好了。url里面不要加引號就行了 8)

            ryana
            2004-10-19, 03:57
            臨時把Doug Engelbart這個人物加進來,是因為網上發現了他很詳細的中文資料,原來他是鼎鼎大名的鼠標之父、人機交互大師-道格·恩格爾巴特。
            文章鏈接: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25113.html
            標題:《IT史記》連載之五-道格·恩格爾巴特(Doug Engelbart):鼠標之父、人機交互大師
            作者:方興東 王俊秀

            http://radio.weblogs.com/0001015/images/2002/06/11/engelbart.jpg


            入選理由
            出版著作30余本,并獲得20多項專利,其中大多數是今天計算機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基本功能。他所發明的視窗、文字處理系統、在線呼叫集成系統、共享屏幕的遠程會議、超媒體、新的電腦交互輸入設備、群件等等,

            姓名(中文)
            道格·恩格爾巴特

            姓名(英文)
            Doug Engelbart

            機構與職務
            1989年,恩格爾巴特創辦“Bootstrap學院”,擔任主任

            出生年月
            1925年1月30日

            出生國家、地點
            俄勒岡州波特蘭市

            教育背景
            1994年,獲俄勒岡州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1955年,獲加州伯克利大學電氣工程博士學位

            1952年,加州伯克利大學研究生院

            1948年,獲俄勒岡州立大學電機工程學士學位

            職業背景
            1990-至今,Bootstrap學院主任,并擔任斯坦福兼職教授

            1989-1990年,斯坦福大學Bootstrap項目主任

            1984-1989年,McDonnell Douglas ISG資深科學家

            1977-1984年,Tymshare公司資深科學家

            1959-1977年,斯坦福研究院增智研究中心主任.

            1957-1959年,斯坦福研究院研究員

            1955-1956年,加州伯克利大學電氣工程助理教授

            1948-1951年, 阿梅斯實驗室電氣工程師

            1944-1946年,美國海軍,電氣與雷達技術員

            名言(著作)


            電子郵件(網址)


            聯系地址
            Bootstrap Alliance

            6505 Kaiser Drive

            Fremont, CA 94555

            Tel: 510-713-3550

            Fax: 510-792-3506

            ryana
            2004-10-19, 03:57
            被忽略的天才
            恩格爾巴特是電腦界的一位奇才,是“人機交互”領域里的大師,自60年代初期,在人機交互方面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貢獻。令恩格爾巴特哭笑不得的是,他苦其一生研究計算機,想建造一套可以為人類增加智慧的計算機,他出版著作30余本,并獲得20多項專利,其中大多數是今天計算機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基本功能。他所發明的視窗、文字處理系統、在線呼叫集成系統、共享屏幕的遠程會議、超媒體、新的電腦交互輸入設備、群件等等,已遍地開花,卻少有人提及他。人們提起他,卻僅僅是因為他創造發明的一個邊角料:鼠標。如今數億只鼠標遍布全球,而這位鼠標之父卻仍默默無名。

            1968年,舊金山秋季聯合計算機會議(FJCC),恩格爾巴特的演示震驚了同行。他利用遠在25英里之外的一臺僅僅是192 KB的原始大型機,就將上述發明集成在一起。當時“鼠標”還沒有這個大俗的大名,而很雅致地稱為“顯示系統的X-Y位置指示器”。這個歷史性的一幕,后來被拍成了電影。

            恩格爾巴特的發明太超前了。直到1984年,蘋果Mac推出才讓鼠標流行起來。直到Windows 95巨大成功后,才證明了恩格爾巴特原始視窗的概念是多么英明。1996年6月,比爾·蓋茨對恩格爾巴特開拓性的研究大加贊揚。《Byte》雜志將其列入對個人計算機發展最具影響的二十人之列,并評價說:“將他比作愛迪生并不牽強”,“無法想象沒有恩格爾巴特,計算機技術將會怎么樣”。

            2003年,恩格爾巴特已經78歲了,但他還在自己創辦的“解靴帶學院”(Bootstrap)工作。在那里,他既是發明家,又是多用戶商業計算系統的顧問。在他心目中計算機不僅僅是巨大的加法器,而應該成為人類更友善的工具。

            當年過于超前的恩格爾巴特,如今卻又顯得陳舊、落伍。當他還在埋頭擴大計算機多用戶的性能時,外面的世界卻是崇尚一人一臺自己的計算機。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他不多的將來,恩格爾巴特永遠置身于主流之外,留給歷史一個獨特而孤獨的背影。

            ryana
            2004-10-19, 03:59
            尋夢之路

            1925年1月30日,恩格爾巴特生于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市。9歲時,父親去世,性情開始變得憂郁。1942年,考上俄勒岡州立大學。當時雷達技術剛剛出現,很讓恩格爾巴特激動,就學習電氣工程。二年紀時扔下學業,應征入伍,進入海軍,從事雷達工作。

            1945年夏末,日本剛剛投降。20歲的恩格爾巴特是美國海軍雷達技術員。一個悶熱的日子,他踱進紅十字會圖書館。里面安靜、涼爽,在那里他邂逅了Vannevar Bush的文章。這是有關信息處理技術用于擴大人類記憶和思想的論文。從此,一個夢想植入他的大腦。

            1951年,他著手設計基于計算機的問題解決系統。試圖通過機器增加人類的智慧。這一工程一拉開,他就沉迷于其中,至今仍未停息。

            戰爭結束后,他回爐續完學業。1948年,獲俄勒岡州立大學的電機工程學學士學位,畢業后去舊金山的阿梅斯實驗室(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的前身)當了三年電氣工程師。沒有很大收獲,卻認識了一個人,并成了他的妻子。就在訂婚的那個星期一, 恩格爾巴特突然意識到他的三個目標:一個學位、一份工作、一個妻子,全部都實現了。他成了一個沒有目標的人。他在路上認真思考:這一生還剩下550萬分鐘的工作時間,有什么事值得他投資呢?1950年12月,25歲的他開始思考新的人生目標。

            當時硅谷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果園。電子工業剛剛從幾個車庫中冒出一點萌芽來。“當我第一次聽到計算機時,憑我雷達的工作經驗,我猜想如果機器能用穿孔卡顯示信息,并在紙上輸出,你當然可以將信息寫在或畫在屏幕上。當我將陰極投射線屏幕、信息處理器和顯示符號的媒介聯系到一起,僅僅用了半個小時。”

            經過三十年的挫敗與打擊后,恩格爾巴特一回想起自己25歲時的想法時,仍難以抑制激動之情。至今他還懷疑新一代的計算機專家,擁有了一流的硬件,但是否與真正的核心問題更接近了一步?

            雖然歷史證明,他是一個卓越的夢想家和思想家。但是,既使他的朋友也會用“頑固”這個詞來描述他對理論的態度。他長期夢想的目標仍具有強大的磁性,一旦提及,仍會令他激動不已。1971年,他的朋友Nilo Lindgren在《創新》雜志上如此寫道:“他微笑時,臉上充滿著渴望和孩子氣。但一旦他拘謹的動能消失,開始沉思時,他暗淡的藍眼睛表達的是一種悲哀和孤獨。當他向你打招呼時,他的聲音低沉而溫和,仿佛剛剛被長途旅行所減弱了。又仿佛他的詞語被層層冥思所削弱了。他的身上缺乏自信,但有一種熱情,他的天性溫和但又頑固,使他受人尊敬。”而另一天才阿倫·凱則說:“他使我想起了離開紅海的摩西”。摩西永遠踏不上希望之土,而恩格爾巴特也永遠不會有一個可以輕松共事的名聲。

            ryana
            2004-10-19, 04:01
            開始造夢

            1951年,恩格爾巴特辭去工作,進入加州伯克利大學的研究生院。這里正在建造最早的馮·諾依曼架構的計算機。這時他開始注意到,人們不但不懂他所談論的東西,而且一些科學家對他極度不友好。但這位年輕人仍表示質疑:“我們造出了計算機,但我能用他教導別人嗎?我能給它掛上鍵盤讓人和計算機相互交流嗎?或者讓它教人打字?”這些問題如果講給學心理學的人聽,或許不錯,但工程人員卻認為莫名其妙。

            1955年拿到博士頭銜后,當時已有過一項叫“雙穩定氣態等離子數字設備”的發明,隨后又在斯坦福研究所工作。恩格爾巴特還想繼續實施他的夢想。但系里沒有人愿意聽他談論遠大計劃。大學只是讓他拿到熟練工的證書,而不是實施夢想的地方。“如果你還是談論這些,沒有人會讓你做,也沒有人給你發表文章,你只能永遠當一名助教。”

            年輕的恩格爾巴特不得不重新踏入社會,去尋找新的機會,使他能夠做成可以增加人類智慧的電子系統。他帶著自己奇妙的想法,去Palo Atlo一帶的新興公司推銷自己。還好,還真有不少人關心未來。那就是HP創始人威廉·休利特、戴維·帕卡德和公司研發負責人Barney Oliver。他們對恩格爾巴特的計劃非常熱心。協議達成了。恩格爾巴特興高采烈地駕車回家。走到半路,恩格爾巴特典型的風格又發作了。他停車找到電話亭,給Oliver打電話,說下午談論的建議只是向數字電子的一個過渡,他認為象HP這樣的電子儀器公司,最好的路是全面邁向數字技術和計算機。Oliver說HP還沒有做計算機的計劃。恩格爾巴特就說:“很抱歉,我得去尋找數字的道路。”滿懷鴻鵠之志的他就這樣取消了剛剛與HP達成的協約,繼續尋找他的理想之地。

            1957年10月,正值蘇聯人造衛星上天。讓美國人大為吃驚,對前瞻性的科研也突然重視起來。一天,恩格爾巴特忽然得到一個機構的邀請。這就是在Menlo Park的斯坦福研究學院(SRI)。他們對計算機在科學、軍事和商業應用方面的長遠研究深感興趣。

            恩格爾巴特對面試的人談論了能與人相互交流的計算機構想。

            “這些內容你跟多少人談過?”那人問。

            “還沒有,你是我告訴的第一個人。”他回答。

            “好,現在你不要再告訴別人。這個設想聽起來很離奇,會引起別人的反對。”

            于是恩格爾巴特閉上了嘴。這樣工作了一年半,他又蠢蠢欲動,想把他的設想付諸書面。他向主管談了他的打算,雖遇到點阻力,但最后居然同意了。美國空軍的科研部給他提供了一小筆經費。恩格爾巴特終于可以著手他的研究了。但是他孤軍作戰,沒有一個同事與之共事。那真是一個孤獨的工作,沒有人可以交換想法。但1962年他終于寫成了文章,并于1963年發表。這篇論文的題目為“增加人類智慧的概念性架構”。

            自然,人們對恩格爾巴特構想和工作了十年的概念性框架毫無反應。但還是吸引了幾個人的注意。一代伯樂——NASA掌管部分研究經費的鮑伯·泰勒(Bob Taylor)是其中之一,他沒有被恩格爾巴特超前的設想所嚇倒,并為他的項目提供了最早的資金資助。幸運的是,還有另外一個人也能理解他的設想,這就是剛剛進入ARPA的Licklider。他們都對恩格爾巴特被主流計算機界所忽視的設想十分感興趣。

            1964年,從NASA轉到ARPA的鮑伯·泰勒告訴恩格爾巴特和SRI,信息處理技術處(IPTO)準備投入10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開發新的分時計算機系統,其中每年有50萬美元用來支持恩格爾巴特的“智慧增加”項目的研究。恩格爾巴特的主管大為驚詫。多年來,他一直想爭取ARPA的經費,卻從來沒能成功。而今突如其來的資金讓人不可思議。

            對恩格爾巴特來說,可謂恰逢其時。此時他的概念性框架已經完成,所需的技術也已具備。下一步就是組建班子,建造第一臺樣機。恩格爾巴特的“增智研究中心”(ARC)立馬紅火起來。大概ARC最大的影響就是許多非凡的人物不斷來到實驗室,又不斷離去,去從事其他著名的研究項目。十年中,有幾十位天才般的人物為恩格爾巴特的夢想工作后,成了其他大學和研究機構的項目領導人。

            ARC的“輪機船”內放著新造的分時計算機。“智能工場”模型象古羅馬的圓形劇場,數十位研究人員坐在巨大的顯示終端前,編制系統軟件,彼此通信交流,并瀏覽在線系統的信息。

            ryana
            2004-10-19, 04:03
            鼠標之父

            鼠標最早于1963年開始研究,早期的鼠標只是一個其貌不揚的純機械結構的小木盒(見圖),精度低、反應遲鈍,如果拿到現在來玩游戲一定像做噩夢。而且它的功能極其有限。1967年6月21日,恩格爾巴特為他的顯示系統用“X-Y定位器”申請了專利,這就是如今眾所周知的鼠標。為了這種裝置,他已冥思苦想、辛勤工作了十幾年。發明的目的不是賺錢或制造產品,相反,是恩格爾巴特希望“找到更好的方式,讓人們共同使世界變得更美好”。Netscape通信公司的創始人之一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這樣談及恩格爾巴特及其同事:“恩格爾巴特那樣的發明家最大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他們心目中最注重的是對人類的影響,這是一種今天不復存在的社會理想主義。”

            1998年,鼠標已經度過了它的30歲生日。恩格爾巴特就鼠標及其開發過程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問:你是如何想到發明鼠標的?

            答:我曾在筆記本上把它勾劃出來,隨身攜帶這個筆記本數年之久。大約在1951年,我就開始考慮如何交互地使用計算機,并一直探索提高人們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途徑。60年代早期,我在參加一個不大感興趣的會議時,以曾在實驗室見到過的一種有趣的儀器(測面儀)為基礎畫出了草圖。我把機械裝置轉換成數字距離,畫出一種在下面使用兩個互相垂直的輪子來跟蹤動作的裝置的草圖。我想是在1964年,我們手頭有了錢,可以做些實驗來看一看我們能使用什么樣的裝置來定位,我又回過頭去找到了我所做的有關這種裝置的筆記。

            問:為什么選擇鼠標而非其他裝置?

            答:我們有四五個人參與了研究。在對光筆、控制桿等其他裝置進行實驗之后,發現鼠標效果最佳。我們自己開始使用它,以尋找最佳的、最有效的裝置。研究小組設置了一套簡單任務,指定一群人用各種裝置來完成這些任務,結果,鼠標的性能最佳。

            問:它為什么叫鼠標?

            答:它拖著一條尾巴,就像一只老鼠,我們在實驗室中都叫它鼠標。在我們自己開始使用它后,以及它后來越來越普及時,我們以為它會有一個適當而體面的名稱,但卻一直沒有!

            問:在1968年舉行的、至今仍被稱為“展示之母”的著名斯坦福研究所(SRI)展示

            會上,人們注意到了鼠標,是嗎?

            答:是的,鼠標只是“增強知識工人力量”展示會的一小部分。展示會絕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辦公自動化上,人們認為計算機的“真正用戶”是需要讓工作任務自動進行的秘書。我們感到非常失望,一度被迫中斷研究。我最終留在了SRI,在那里,我可以追求自己的目標,開發出能更大地發揮人類智力的系統。到1968年底,我們不僅開發出了鼠標,還有一種類似于Windows界面的全屏編輯程序以及鏈接程序超媒體—另一種PowerPoint。我們還利用租來的電視線路展示了會議電視功能,在電視攝像機上看到了實驗室中的同事。它展示了直觀展現事實畫面的協作計算的效果。我們還使用了一種相當于用五個指頭操作的鍵盤裝置來作為定位設備,至今我仍在自己的計算機上使用這種裝置。

            隨著Windows操作系統的不斷普及和升級,鼠標作為電腦一個最不起眼的輸入設備身價陡升,在某些場合它的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鍵盤。看似簡單的鼠標并不是一成不變,從發明之初的一個木盒子向著實用和多功能的方向不斷發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鼠標科技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出現了光學式、光機式鼠標,軌跡球、特大軌跡球,以及衍生到筆記本電腦上的指點桿和手指感應式鼠標,還有紅外線鼠標等等,鼠標家族可謂人丁興旺。如今的鼠標與世界第一款鼠標相比簡直是質的飛躍,并且鼠標家族向著多功能、多媒體、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方向繼續發展。這想必是恩格爾巴特都沒有料到的,小小的鼠標在若干年后竟會有如此大的威力,甚至動搖了鍵盤在外部輸入設備領域老大哥的地位。

            恩格爾巴特在PC方面的貢獻卓越,全世界每天有上億的人在他發明的鼠標。他在網絡方面的成就更是驚人。恩格爾巴特在阿帕網的創建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阿帕網最早相聯的四個節點中,第二個就是他所在斯坦福研究院。

            1968年,恩格爾巴特應邀參加一次在舊金山舉行的電腦會議,在會議上,他拿出了許多令人吃驚的絕活:視窗(Windows)、超媒體(Super media)、群件(Groupware),還有鼠標。這是鼠標第一次作為搜尋工具公開亮相。那場90分鐘的多媒體演示無疑是一個高潮。那時候將字體顯示在屏幕上還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創新。恩格爾巴特所使用的字處理文本編輯器更需許多年后才被人們廣泛接受。當然,那時的顯示技術實在原始,屏幕上的字母和數字看起來坑坑洼洼,就像手寫體。

            http://www.ggnxp.com/index/image/engelbart/doug_engelbart_collage.jpg

            第一個鼠標(1963-1964年)

            ryana
            2004-10-19, 04:06
            所有計算機演示之母

            1968年12月8日,計算行業的同人們聚集在舊金山的布魯克斯大樓,召開計算機機械協會冬季會議。與會者代表了新工程學科——電氣工程學中的頂尖人物。而處于這一學科前沿的就是計算。美國的力量大門集中在計算上,而這些人就是掌握鑰匙的人。

            講臺上,恩格爾巴特來回奔忙,安排他的演講中需要的一些道具。他頗有貴族風度,身材修長,衣飾整潔,是一個話語不多的人。恩格爾巴特站到新發明的后面,他上方的銀幕就亮起來,出現一幅計算機顯示器的圖像。其實,恩格爾巴特遠離他的計算機有40英里之遙。人們目睹了遠程計算機的第一次公開演示。這絕對是新穎而有趣的事情。在場的每個人都對計算機的人性化,創建巨型大腦、人工智能的想法著迷了。這是第一次有人把機器提升到人類的高度。從巨獸般的大型機演化出這種計算機,有可能變成人性化、友好,并能夠迅速響應人的東西。

            這一思想基本上是美國式的,就像世紀初汽車的大批量生產一樣,它切合美國人對個人主義、不必依賴鐵路時刻表或者軌道的位置到處開車的需要。這種思想擊中了美國精神的精髓。當恩格爾巴特展示出對有關人機界面如何構架的想法時,無疑,他飛翔到了一個未知的世界,觸動的將是整個人類。

            “當信息與計算機聯系起來時,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從一個視窗跳到另一個視窗的能力,從而探究事實與設想之間的新關系。”恩格爾巴特娓娓道來。

            觀眾入了迷。恩格爾巴特不僅僅展示了帶有嵌入信息的可壓縮的視圖,實際上他把信息的圖形化表示與嵌入的信息聯系起來了。

            大廳里靜悄悄的。新奇的內容太多了,簡直目不暇接:又是視窗,又是鏈接,又是地圖。對于整天沉浸在穿孔卡片的工程師、程度員和設計師來說,坐在控制臺前,能夠實時操縱數據,幾乎是無法想象的。

            恩格爾巴特開辟了一個新天地,在那里,用戶是操縱機器的人,他可以控制著一切。這與大型機的操作概念完全相背,在那里,機器以及使用機器的人都近似乎儀式主義的語言工作。

            “為了能夠使視圖的變更和跳躍生效,我們必須改變在屏幕上操作的方式。這臺設備是我們能夠想出的最好的解決方案。我們已經開始叫它‘鼠標’我們覺得它真的不可或缺。”

            這是絕大多數聽眾第一次看見屏幕上的“窗口”。到這時,觀眾已被徹底征服了。這是一系列思想的集合,它們在一起像一個智能整體一樣運轉。一切都合情合理,而且它是那么有人性,在機器與用戶之間不存在任何鴻溝。它徹底地讓人無可挑剔。

            后來,人們將這次演示稱為:“所有計算機演示之母”。因為,未來幾十年的計算機技術都可以在這里找到源頭。

            ryana
            2004-10-19, 04:07
            夢是一場空?

            1969年,ARC成為ARPA網最早聯接的節點之一。ARC也擴大研究內容,成為網絡信息中心。70年代初,正當恩格爾巴特感到目標已經不遠時,研究小組內部卻開始對前景質疑。1975年,資助了12年后,ARPA終于拋棄了ARC。大家紛紛作鳥獸散。人員很快從35名銳減到十幾名,又從十幾名減到幾名,最后只剩下恩格爾巴特一人,陪伴他還有一大堆軟件和機器。

            十多年來,計算機技術發展已大大加速,而ARC始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1977年,SRI將恩格爾巴特小組開發的計算機系統賣給了Tymshare公司,順便把恩格爾巴特也隨系統一起搭售了。

            從1963年至1975年,是計算機技術的野生時期。尤其是邁入70年代,新的計算機文化已經醞釀。恩格爾巴特發現自己時常夾在自己員工的保守和自己學生的激進之間。從70年代初開始,許多恩格爾巴特小組的重要成員都離開SRI,投向新的技術圣地-----施樂PARC研究中心。恩格爾巴特也曾想與在施樂的學生一起合作,但最后發現他們不可能走到一條路上。恩格爾巴特奮斗幾十年的烏托邦幻滅了。

            同事們離去了,但恩格爾巴特依然故我,繼續他的造夢工作。到了80年代,他所制造的計算機系統不再象科幻小說一般,而開始真正在辦公室自動化中發揮作用。這時人們才開始注意恩格爾巴特在十多年前發表的觀點。



            1989年,恩格爾巴特創辦了“Bootstrap學院”,準備將他的夢想帶入21世紀。目前,他與相伴40年的妻子住在舊金山灣區,有4個小孩和8個孫子。擁有二十五本著作,二十項專利以及無數的榮譽:1987年《PC Magazine》終生成就獎;90年美國計算機學會軟件系統獎;1993年IEEE計算機先驅獎;1994年Smith Sonian獎;1994年當選美國藝術和科學學會院士……

            ryana
            2004-10-19, 04:08
            目標仍然困擾著他

            恩格爾巴特仍然是今天計算機用戶界面設計方案中提出最佳思路的人。除了鼠標、電子郵件和最早的全集成式雙向計算機/視頻會議外,他還首先提出了多窗口計算機顯示器、超級媒體、群件和電子出版等技術思路。

            最近,他的功績終于得到了公眾的承認,他受之無愧。1997年,恩格爾巴特榮獲麻省理工學院頒發的50萬美元萊梅爾遜(Lemelson-MIT Prize),這是為美國人的發明和革新技術頒發的現金數額最大的獎金。

            1998年,他的同年和崇拜者舉辦了為時一天的“恩格爾巴特未完成的革命”的紀念活動,慶祝“所有計算機演示之母”30周年,特德•納爾遜指出:“提出了預見但是未能得到應有的榮譽,這種情況完全存在。人們對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之所以沒給予足夠的重視,原因就像你站在紐約帝國大廈的旁邊,可是你并不知道它究竟有多高,你只知道它比你高。”

            雖然恩格爾巴特對人們給予他的褒獎深為感動,但是看得出來他尚未解決早在1951年就為自己提出的那個問題,即增長人類的智慧以便處理生活中的許多復雜問題。

            他的計算機附屬裝置只不過是他提出的創意思路的一個組成部分,恩格爾巴特認為,要想從任何一個機構那里獲得更多的信息,關鍵在于對信息和技術實行共享。

            恩格爾巴特認為,個人計算機革命中正在取得的成果大多對信息共享技術的進步沒有太大的作用。在他看來,個人計算機革命的憾事,是這個10年長的革命道路偏離了以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將人們聯系起來這個關鍵目標。其信息共享只不過是收發的電子郵件和靜態文件而已。

            開放源代碼軟件的發展即是人們有效地協同工作的一種模式,也是對協同工作技術的實際測試。他的思路與開放源代碼軟件的發展進程是吻合的。當自由共享軟件思路和代碼的支持者談論在開放式氣氛中許多問題會多么迅速地得到解決的時候,以及如果人人都能自由地為最有前景的開發項目貢獻自己的力量,技術會如何迅速地得到發展的時候,除了引導進程外,他們還會談論什么別的東西嗎?

            大約50年前,恩格爾巴特為自己提出的努力目標如今仍然困擾著他。這期間已經取得了許多并不顯眼的成功,有些成果獲得了人們的承認,得到過時斷時續的開發資金,也有過許許多多的失望和失落。但是隨著許多企業對互聯網的積極利用,我們也許正朝看恩格爾巴特早先期望的未來前進。他對未來抱著審慎的期望,不過目前他仍然在他的“引導研究所”每天工作12個小時,錄求各種途徑,讓技術使人們變得更加聰明。

            如今,恩格爾巴特既不富有,也不著名,更不強大。而這一切不影響他追求的目標。他所追求的一切還是他曾追求過的那一切。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在Tymshare的辦公室,與蘋果公司總部只相隔幾個街區。在那一方,圖標、鼠標、視窗、位映射屏幕顯示及其他恩格爾巴特所開創的技術已經發展成幾十億美元的大業務。

            而恩格爾巴特仍在實驗室與自己孤獨的身影相伴。2003年,恩格爾巴特已經78歲了,卻依然活躍在舊金山灣區一帶。與他相沐與共40年的妻子已經在6年前去世。不過,生活也不乏樂趣,他有四個孩子與9個孫子(女)。鍛煉、旅行、野營、航行、閱讀、民間舞蹈、騎自行車,還養鴨,養蚯蚓和蜜蜂,給孩子們講科幻故事。當然最大的快樂還是家人團聚一刻。生命無非就是如此,無論曾經成就過什么。

            christina
            2004-10-19, 11:31
            嗯,有意思。這個人還真是被大多數人忽略了。。。

            ryana
            2004-10-19, 15:35
            http://66.98.148.43/~uigarden/forums-c/files/7.jpg
            Scott Jenson 事用戶界面設計和戰略策劃已經20多年了。他曾經是蘋果公司System 7, Newton, 和蘋果用戶界面規范等工作主創人員。作為Symbian公司設計實驗室的負責人,3年中,他領導20名設計人員做了大量的對未來無線移動產品的設計,原型,和用戶測試的工作。他目前在MediaLab South Pacific主持移動設備研究工作,并經營自己的設計咨詢公司:Jenson Design, 專業研究移動通信設備的界面和交互。

            作為軟件行業的老將, Scott參與過Mac OS兩個版本的工作, Newton5個產品周期, 改版過四個大型商業網站,設計過2款不同的手機,主持過許多次可用性測試和焦點小組,有9項專利,這些專利已被20個軟件采用.

            著書: 《Default Thinking, Future Products 》今年將要出版
            Chapter within The Inside Text: Social perspectives on SMS in the mobile age
            (編輯: Richard Harper, Springer Verlag. )

            2002年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了《The Simplicity Shift: Innovative Design Tactics in a Corporate World 》 (http://www.amazon.co.uk/exec/obidos/ASIN/052152749X/uidream-21)

            1992年出版了《蘋果用戶界面指南》

            Scott 曾經在多項學術會議上進行主題報告。他擁有斯坦福大學的經濟學學士學位以及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

            christina
            2004-10-19, 21:03
            哇你這快啊! :o 嗬嗬,我還沒顧上給你發他的照片呢。。。我以為你要先貼Scott Berkun。。。

            明天查你郵件吧 8)

            ryana
            2004-10-20, 16:16
            http://66.98.148.43/~uigarden/forums-c/files/jordan.jpg
            Patrick W. Jordan博士是國際著名的設計師,市場顧問,作者和專業演講人。他的方法和思想影響了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很多產品的設計。

            Pat 是當代趨勢研究協會CTI(國際趨勢和品牌顧問)的擁有者和CEO。其客戶包羅了各行業的跨國公司,包括:航空,日用消費品,計算機,IT,家電,醫藥,通信,食品和飲料,休閑業和零售業。

            Pat曾是Symbian公司的副執行官和設計負責人。該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動通信財團,股東包括摩托羅拉,三星,諾基亞,Psion,愛立信,索尼和松下。除此以外,Symbian也授權了Kenwood,飛利浦,Sanyo和西門子。在此之前,Pat是飛利浦電子(歐洲最大的電子公司)Trends and Identity的頭頭,負責市場拓展和品牌推廣。而在這之前,他在飛利浦Trends and Identity還主管過家庭用品和個人護理品品牌設計工作。

            Patrick W. Jordan博士被邀請在各國的學術會議演講。他發表了上百的雜志評論,書籍和會議錄。他共編著了6本書,而其中5本曾登上亞馬遜書店銷售排行冠軍寶座,是他所在的領域全球最賣座的作者。他的書包括 《 Designing Pleasurable Products 》 (http://www.amazon.co.uk/exec/obidos/ASIN/0415298873/uidream-21)(《設計讓人愉快的產品》)(Taylor and Francis 2000年出版)。這本書已經成為行業和學術界公認的設計標準和課本。他于02年出版了《How to Make Brilliant Stuff that People Love and Make Big Money Out of It》 (http://www.amazon.co.uk/exec/obidos/ASIN/0470847115/uidream-21)。 他的新書《黃金法則》也即將出版與大家見面。他的設計和相關活動為他贏得了大量的專業榮譽。

            Pat是倫敦時裝學院 (London Coleege of Fashion)和 中央圣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 (Central S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的客座教授。他還經常到不同國家的許多學校客座授課。在荷蘭代夫特大學,Pat為大學的設計研究出謀劃策。他還是Sense全球(一個領先的國際趨勢署)的非執行主管。

            Pat是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趨勢和戰略部的領導人。他被列入了世界Who's Who名人名單和世界名人傳記辭典。他還擔任了美國設計教育屆最負盛名的卡耐基-梅隆大學的Nierenberg主席。

            Jordan博士目前擔任著許多世界最成功品牌的顧問,為美國和英國政府的政策擔當謀略,發表廣泛的文化觀點,研究文化帶來的人們對設計和銷售的反應的影響.

            ryana
            2004-10-21, 13:43
            http://www.uiweb.com/scott4.jpg
            Scott Berkun,對于總上MSDN上找交互和可用性資料的人來說,應該是很熟悉的人了,又年輕又帥,只是本科畢業,卻在微軟公司迅速成長成很厲害的角色。

            1994-1998
            在微軟參與開發IE1.0版本到5.0版本,其間,經歷了可用性工程師,程序經理等職位,設計或者管理IE的許多界面功能的開發,包括工具條,自動完成,收藏夾,歷史,搜索和許多其它功能。程序經理要負責:協調穿梭與各個團隊,寫說明書,創建原型,領導編程人員和測試人員,與第三 party companies合作,解決Bug,還有其它一切為了確保產品滿足用戶體驗,商業,技術和進度目標而要做的事情。

            1998-2000
            領導程序經理,開發人員,設計者和可用性工程師推動程序的UI模型適應Windows平臺。

            2000-2003
            在微軟管理和培訓程序經理和設計者們,包括授課,為不同的網頁團隊,產品團隊,服務團隊提供咨詢。還經常有一些新團隊和公眾提供有趣的講座和培訓。

            Berkun寫了很多東西,給微軟出版社,Que出版社,Wired雜志。有段時間,還在MSDN的設計/可用性專欄寫文章。他參與了很多設計和UI會議:在從96年開始幾乎每年的CHI會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Berkun出生成長在紐約,現住在西雅圖。他在卡內基-梅隆大學念邏輯&計算專業本科,在那里學習了計算機科學,HCI,哲學和設計。

            他的主頁:http://www.uiweb.com/,一直在更新很不錯的研究文章。

            ryana
            2004-10-22, 14:42
            http://www.molly.com/articles/interviews/2001-05-zeldman.jpg

            Jeffrey Zeldman是國際知名的網頁設計師和書作者,網頁標準化運動中的旗幟,和一些網上最知名品牌的締造者。他的個人網站擁有超過2500萬的訪問者,使行業每日讀物。在將近10年里,他描繪出了內容,設計,出版和技術領域媒體的精神。

            Zeldman是一個出版人和A List Apart(一本很有影響力的雜志,面向“所有搭建網站的人”)的創造性地領導,和快樂Cog工作室的創建者。

            他寫了《 Designing with Web Standards 》 (http://www.amazon.co.uk/exec/obidos/ASIN/0735712018/ref=ase_uidream-21/026-1745447-9574055)(2003年出版,已經發行了中文版本 - 《網站重構 》 (http://www.china-pub.com/computers/common/info.asp?id=18781),榮登亞馬遜2003年最佳書籍)、《Taking your Talent to the web》 (http://www.amazon.co.uk/exec/obidos/ASIN/0735710732/ref=ase_uidream-21/026-1745447-9574055)(2001年),在A List Apart,Adobe.com,《創造力雜志》,《數字網頁雜志》,《Mac世界》,《PDN-Pix》和其他一些別的出版物寫了大量文章。

            在1998年,Zeldman的與人合創了網頁標準化項目(WaSP)-網頁設計師和開發者們的一個草根聯盟,來終結微軟和Netscape之間的瀏覽器之戰,去推動同一技術被不同的瀏覽器支持。Zeldman設計了最初的Wasp品牌,起草了一些最有效的戰略和文檔,2000-2002年一直擔任領導工作,03年退休。它可能是全世界最出名的網頁標準圣經.

            ryana
            2004-10-22, 15:32
            向愛德華 Tufte提出的十個問題
            這個信息設計領袖為powerpoint提出了很少的選擇詞.
            作者:丹 Nadel


            幾個月前,我參見了國外一個工業設計公司主持的為期5天的關于powerpoint陳述的主題會議。那是很粗略的,內容單單是對用詞進行革新。到第3天,我還在午飯時喝啤酒。到第5天,我被告知,在會議中間我由于喝醉了直哼哼。

            回到家,我看到了一篇關于Tufte 論文的廣告:《powerpoint的認知類型》,我想這一定是個可愛的辯護。Tufte 認為powerpoint鼓勵了一些演說者和聽眾成員的懶惰和膚淺。他當然知道的。他已經寫過三本關于信息方面的書了:《定量信息的視覺展示》,《想象中的信息》,還有《可視化的解說:圖象和數量,證詞和闡述》。自從結束政治學和統計學的教學工作,從耶魯大學退休后,Tufte就住在康涅狄格,斷斷續續的寫作,然后通過自己的圖象出版社印刷出版。一邊對手稿進行嚴格審核一邊準備著下一本書《美妙證據》,這書又拖了兩年才出版。(之前已經寫了六年了)。《美妙證據》一書將會使powerpoint作為在一場統計結果的討論中的一部分。這場討論不僅有非凡的視覺效果,而且飽含智慧:一場藝術和科學融合的盛會。它歸功于作者對兩個領域的嚴謹忠實的貢獻。

            問題1:是什么促使您寫《powerpoint的認知類型》一文的呢?
            回答:部分原因是在google搜索那些教我的課程和正在學習的那些人時,發現成千上萬的人習慣使用powerpoint格式。這很恐怖,因為這些演講和我分析設計的工作正好相反,他們與其說是好的提綱倒不如說是拙劣的模仿。


            問題2:用powerpoint來教課是不可能的么?
            回答:有很多關于復雜主題的真實的陳述太長而不適合用powerpoint做幻燈,而有些復雜主題,沒有那么多真實陳述則是適合的。這意味著,與其縮減那些原理啊事實啊,不如創造一種新的陳述方法。

            問題3:您提到了簡化格式沒什么新奇的。。。
            回答:很多年前,我在ibm做信息設計顧問時,用高高架在頭上的放映機和幻燈片來做演示,當然,有一大堆片子。我經常半路停下來,因為許多膠片沒有圖象。我經常離開,弄不明白為什么我們開會,信息轉換的比率如此的低下。這一大堆膠片看上去和正在討論的問題的復雜性背道而馳。最后留下印象的往往是在膠片停頓中間的那些陳述,告訴我們誰正在做什么還有怎樣達成表單上的目標的那些陳述。

            問題4:我們走得還不是太遠,對吧?
            回答:如果你喜歡幻燈機,那你就會喜歡powerpoint.我認為這是個嚴肅的問題。我們希望最少的借助的展示技術,應該是無害的。至少不會混亂我的內容。我的研究顯示,對于大約10-20%的用戶,powerpoint確實改進了表述,因為這些用戶太不會組織內容了,powerpoint迫使他們去組織觀點。但是對于其他80%的用戶,有很明顯的思想上偷懶的幅度。統計數據說明這種損害加速了癡呆癥的產生。多數認真的演講者,特別是從事商務或干政府工作的,卻被卷到這個問題中來。

            問題5:在您的論文中,您認為什么是從Stalinism到powerpoint的一個飛躍,您怎么得出來的?
            回答:我正在寫《美麗證據》的一個主題是關于雕刻基架的章節,它使我想到在基礎之上正在升起的更偉大的領袖。我用了很少的頁來描述斯大林在布達佩斯的逐漸破敗的雕象,剩下的全部就是在地面上平整的方塊。我那時侯就想,"偉大的領袖站在高臺上講話,就象powerpoint."然后,哥倫比亞倒下了。我看著那個幻燈片《Boeing 在飛翔中》,它顯示泡沫撞在翅膀上不具備危險性。美國航天局這樣認為,我們也看到了所發生的,通過powerpoint.不是powerpoint使哥倫比亞倒下了,而是這種陳述方法打敗了關于微小碎片的爭論,它有強烈的等級感--沒有句子,只是一些短語。


            問題6:哪您用什么來做演講呢。一本小冊子就可以了么?
            回答:我希望可以盡快出發而且有效率。那些觀點對一篇文章來說太長,對一本書來說又太短。所以小冊子看上去是一種很好的形式。我們印了兩萬,現在我們正打算二次印刷。他們大多數是通過我的網站銷售出去的。他們真的很生動。這僅僅是電子商務的一個成功案例。


            問題7:你吃驚么?你肯定發神經了(hit a nerve)
            回答:這篇散文的觀點將會改變一些事情。這當然是個精彩的響應,但是真正的結構我們要在5年后才能知道。我已經將這個問題的回答在我的網站論壇里發表了一部分。

            問題8:“我們希望最少的借助的展示技術,應該是無害的。”如果大部分的應用,反應會是什么呢?
            回答:我看到很多貼子提到,比如“我想知道為什么這些演示如此糟糕”,還有“我發現這家公司用了這個素材,我怎么辦呢?”答案就是,用不同的,但是不要發表。第二,用powerpoint作為簡單的幻燈放映,而不是一種信息工具。第三,給每個在場的聽眾一份打印好的11*17英尺大的紙,里面根據我的數據,包含了相當于200到250個powerpoint幻燈片的內容。這樣,聽眾可以按自己的速度來閱讀這些東西。同時這些紙也成為可以保存的文件。人們可以復印,可以給其他人看,每個推薦的人都想這么做。


            問題9:無論如何,我們現在怎么結束呢?
            回答:我們。。。。。。。他被廣泛應用因為它簡單,很適合官僚主義的模式。同時,因為它被廣泛應用而單一。它有動力。

            問題10:現在有您比較喜歡的可選擇的工具么?
            回答:嗯,紙張技術。紙。它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Dan Nadel,I.D成員,在紐約星期一的上午,在9/10月份的雜志上為 Douglas Coupland做專訪。這篇訪談發表在I.D網站上,地址我忘了,等我找到再貼上來~

            ryana
            2004-10-25, 13:41
            http://www.mcs.vuw.ac.nz/~craig/images/people/JefRaskin.jpg

            Jef Raskin是人機界面專家。1978年作為第31個職員加入了蘋果公司,后來雇傭了他原來的學生Bill Atkinson從加利福利亞大學到蘋果公司,開始Macintosh項目,成為Macintosh系統的創造者。

            Jef Raskin曾經擔任了Information Appliance公司的CEO。他的客戶范圍從start-ups到跨國企業到政府機構,包括美國航天局,Hewlett-Packard,IBM,摩托羅拉,NCR,Xerox,Ricoh,佳能,McKesson,Intel和AT&T,還創造出了佳能Cat計算機。Raskin發表了500多篇文章在四十余種期刊上,包括Wired,Foebes ASAP,IEEE Spectrum,IEEE Computer,Nature,Quantum,Newspapers,Innovations,和ACM社區,寫了 《The Humane Interface》 (http://www.amazon.co.uk/exec/obidos/ASIN/0201379376/uidream-21)( 《人本界面》 (http://www.welan.com/html/95/20895.Html))一書。

            Raskin在紐約州立大學獲得了數學學士和哲學學士,在賓夕法尼亞州大學獲得了計算機科學碩士。現在是加利福利亞州Pacifica公司的用戶界面和系統設計顧問。在加利福利亞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大學教授計算機科學和攝影,還擔任了舊金山Chamber歌劇公司的指揮和音樂指導。

            從千禧年開始,Raskin擔負起THE(人性化環境)的建設。THE是一個體現他的人性化界面概念的系統,在ZUI(縮放型用戶界面)里使用開源環境。
            他的網站:http://www.jefraskinhumane.com
            他的文章:http://www.usabilityviews.com/jef_by_date.html

            空氣
            2004-11-04, 14:23
            http://www.wqusability.com/images/wq-jht2.jpg

            Whitney Quesenbery 是一位熱衷于提供清晰的交互的用戶界面設計師和使用性專家。

            她致力于發展產品設計中的新概念,并且開發了很多獲獎的多媒體產品,網站,以及網絡和軟件應用產品。

            Whitney 是使用性專家協會 (http://www.upassoc.org/)的主席,并且領導著熱門的 STC 使用性興趣小組 (http://www.stcsig.org/usability)網站。作為UPA選舉使用性項目的領導者以及美國聯邦委員會成員,她致力于保證選舉系統的使用性。

            在被計算機迷惑從而進入使用性領域之前, Whitney 是百老匯的舞臺燈光設計師。從戲劇上學到的知識在她創作用戶體驗的時候仍然保留著。

            Whitney 領導者自己的設計咨詢公司 Whitney Interactive Design (http://www.wqusability.com/)

            Whitney 將會參加12月份中國upa協會在北京的學術會議 (http://www.upachina.com/userfriendly2004/index.htm)

            空氣
            2004-11-12, 11:41
            http://louisrosenfeld.com/biography/images/lou_new.jpg

            Lou Rosenfeld 在做信息架構設計(IA)工作的人員中可是鼎鼎大名。他和Peter Morville 合作的書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for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amazon.co.uk/exec/obidos/ASIN/0596000359/ref=ase_uidream-21/026-1745447-9574055)(1998年第一版,2002年第二版)是亞馬遜網站上1998年最暢銷的 Internet 書籍。這本書被當作信息架構設計的經典,已經成了幾乎每個做 IA 的工作人員必讀的書并且被用作大學里 IA 教學中的教科書。作為IA界的奠基人,他清晰的說明了圖書管理學出身的IA人員在網絡領域中的工作定位 (這里說明一下,傳統的IA這個角色是來自于圖書信息學的角色)。

            作為密歇根大學圖書管理學的碩士, Lou 認為圖書管理員的技術和能力被低估了。還有什么人能夠更好的為大家提供信息梳理,命名,和分類的服務呢?當網絡熱潮到來的時候,Lou 認識到要開發一個連貫的,符合用戶直覺的信息架構(Information Achitechture)就要提高另外的一些能力,這樣才能讓用戶更好的使用網站上的信息。1991年Lou 和別人一起合作建立了Argus Associates (http://argus-inc.com/)。在這里,那些 “另外的能力” —— 使用性工程學,技術分析,人種學等與信息管理學等傳統技巧被成功的集合到了一起,公司也幾乎成了信息架構界最有名的企業。

            Lou 還是 AIfIA (http://www.aifia.org/) (Asilomar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美國信息架構專家協會的創辦者和負責人,并且成功地領導舉辦了最初3次關于IA的學術會議。他還為 Don Norman (http://66.98.148.43/~uigarden/forums-c/viewtopic.php?t=51) 和 Jacob Neilson (http://66.98.148.43/~uigarden/forums-c/viewtopic.php?t=70) 的 Neilson Norman Group (http://www.nngroup.com/) 教授一些最熱門的講座。從2001年起,Lou 成為獨立的 IA 咨詢師。目前他正在和使用性專家Steve Krug進行一個巡回演講 (http://louisrosenfeld.com/presentations/seminars/eia/)。

            Lou 和他的妻子Mary Jean Babic,女兒 Iris,小貓Schwa住在 Ann Arbor, Michigan。他的網站和blog:http://louisrosenfeld.com/home/

            netfall
            2004-12-06, 05:45
            在國內能不能買到這本書?
            有沒有譯過來的版本?

            christina
            2004-12-06, 11:01
            這個還真不知道哦。。。

            這本書真是好書。其實有條件不如讀原版,翻譯的質量參差不齊。

            vampirs
            2004-12-07, 02:48
            Steve Krug

            http://www.sensible.com/krug.gif

            (圖片源自:http://www.sensible.com/about.html)

            Steve Krug曾有十年的時間在從事計算機手冊書籍的寫作,直到1989年—他開始做可用性測試和界面設計,其工作從由解釋問題變成了解決問題。

            從那時起,他給很多用戶作界面的評測和改進工作。這些用戶主要是在線服務商和網站,包括Apple、AOL(美國在線)、Netscape、Excite@Home、BarnesandNoble.com、Lexus.com、和Circle.com(前身是Interactive Bureau)。

            他的咨詢公司—Advanced Common Sense (http://www.sensible.com/index.html)坐落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Chestnut Hill。

            目前,Steve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評測已有網站和設計新網站,指導一些可用性研討會,并幫助用戶解決棘手的界面問題。

            Steve Krug Email: skrug@sensible.com

            (本文翻譯自:Advanced Common Sense - Who we are (http://www.sensible.com/about.html))

            netfall
            2004-12-07, 05:36
            想買原版的在國內也買不到
            在網上買運費也太高了

            ryana
            2004-12-07, 06:59
            恭喜netfall同學,本書影印版在國內有售,我就買了一本。
            可以上china-pub.com去搜索一下,我是在那里買到的。很厚很厚。

            ryana
            2004-12-07, 10:50
            Steve Krug曾有十年的時間在從事計算機手冊書籍的寫作,直到1989年—他開始做可用性測試和界面設計,其工作從由解釋問題變成了解決問題。


            先解釋問題,再來解決問題,這個聽上去還是滿科學的職業發展道路。
            不像偶上來就解決問題,有時候解釋不清楚人家google,microsoft為什么要這樣設計,有時候吸收不了人家設計的優點堅持自己的想法結果出了問題,有時候呢,是盲目的跟隨別人的做法,結果被人問為什么這樣,解釋不了臉紅~ :oops:

            經驗很重要~

            christina
            2004-12-07, 11:01
            他的書——Don't make me think! 很值得一看

            ryana
            2004-12-07, 11:18
            啊?那本書原來是他寫的啊,這么偉大的事跡應該立刻補到公德碑里`

            空氣
            2004-12-07, 11:33
            多謝vampirs的翻譯!

            vampirs
            2004-12-07, 12:47
            空氣不客氣。

            可惜偶以前浪費了很多時間:tv: 在學校的時候沒有好好看看他們的書 現在想看看不到了 :broken:

            xinxin83
            2004-12-09, 12:50
            最近才買了他的《軟件創新之路》,雖然中文翻譯的不太好,不過對于自己的啟蒙還是有不少幫助的。

            希望下次能夠看到他的《About Face》的中譯本吧

            唉,偶英格歷史是在太差了

            xinxin83
            2004-12-09, 12:52
            《設計心理學》國內我好像找不到嘛

            哪位同學指點一下?

            vampirs
            2004-12-09, 14:18
            china-pub原來有賣 現在沒有貨 全國各地好像已經很久沒有貨了

            ryana
            2004-12-10, 02:11
            http://jingguan.china-pub.com/common/info.jsp?id=5592

            怎么會找不到,這本書很好找啊,搜索一下就有了
            不缺貨啊,我是上個月剛買的

            vampirs
            2004-12-10, 02:17
            那就是有一個月沒有貨了

            ryana同學,這本書翻譯的如何?

            現在過內有emotional design的影印版之類的嗎?

            ryana
            2004-12-10, 06:13
            翻譯的還成吧,主要是我只是選了其中幾個章?看.
            那本&lt;Emotional Design>,不要說影印版,連電子書都找不到..看?碇荒?拇籜懸醞獾牡貐^才能買到了~

            xinxin83
            2004-12-10, 09:11
            早知道當初買《軟件創新之路》和《人機界面設計》的時候就一起了

            唉,下次有機會在一起買了

            vampirs
            2004-12-12, 02:55
            現在emotional design國內有人在翻譯中出版中,但不知道何時可以看到... 不過糯曼先生的這本書的大概意思,估計很多地方都在轉載,不難找到...

            vampirs
            2004-12-12, 05:22
            太牛X了...好像梵高...

            更正一下:bootstrap的意思是
            n.提鞋帶. 就是一般鞋后面頂部的一個布制或皮質的小環,可以提著它把鞋穿上

            我看金山好像是翻譯成解靴帶的意思,那就不對了:
            道格老先生開辦了一間 ‘脫鞋學院’,哈哈 哈哈~

            steven.liu
            2004-12-21, 01:22
            建議國內翻譯的還是不買的好,我比對了The Design...的中英文版本,內容差異還是蠻大。

            christina
            2004-12-21, 10:36
            Norman老先生說這本書還沒中文版呢。。。 :roll: 偶沒敢講偶們有看哦。。。 :razz:

            vampirs
            2005-01-21, 03:15
            建議國內翻譯的還是不買的好,我比對了The Design...的中英文版本,內容差異還是蠻大。

            會不會國內的《設計心理學》是老Don的第一版啊 Psychology of Every Things?

            shirleymay
            2005-03-29, 09:21
            http://jingguan.china-pub.com/common/info.jsp?id=5592

            怎么會找不到,這本書很好找啊,搜索一下就有了
            不缺貨啊,我是上個月剛買的


            事隔半年,已經買不到了。

            ryana
            2005-04-04, 03:39
            事隔半年,已經買不到了。

            如果你是北京的,我倒可以借給你看看,不過要交押金滴噢,嘿嘿 8)

            shirleymay
            2005-04-09, 07:24
            事隔半年,已經買不到了。

            如果你是北京的,我倒可以借給你看看,不過要交押金滴噢,嘿嘿 8)

            :( 千山萬水……
            不過以后到北京總部出差的話,倒是可以串個門 ^_^

            posted on 2009-02-24 22:36 雪竹的天空( theorix ) 閱讀(2666) 評論(0)  編輯 收藏 引用
            99久久精品国产毛片| 国产精品久久新婚兰兰| 99热都是精品久久久久久| 欧美伊香蕉久久综合类网站|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影院| 久久久亚洲精品蜜桃臀| 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 |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天美|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3|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呢 | 少妇久久久久久被弄到高潮|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 久久国产高清字幕中文| 久久中文字幕精品| 久久久青草久久久青草| 国产成人精品三上悠亚久久| 国产情侣久久久久aⅴ免费| 久久AⅤ人妻少妇嫩草影院|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丨 | 漂亮人妻被黑人久久精品| 日韩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 狠狠色丁香婷婷久久综合 | 国产美女亚洲精品久久久综合|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久久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 1000部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网|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 久久影院午夜理论片无码|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66|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er国产精品免费观看8|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高清| 91性高湖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