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一個學生團隊中,雖說會像公司一樣從事項目研發(fā)、承包一些外包項目,學生就如公司的員工一樣,老師有點像公司Boss又不完全是,但感覺最大的分別是人與人、人與集體之間關系維系的紐帶不一樣。
好比說在公司里,拋開興趣愛好、對公司情感等的上層因素,人與集體之間最基本的關系是合同制、契約關系。這意味著,我完成我的工作,你就要相應地支付勞動報酬,雖然有些赤裸裸的資本主義金錢利益交易的色彩,但確是最實在、最有保證的關系。如果我完成不了我的工作,你可以少付、乃至不付勞動報酬;超額完成任務,可以有相應的獎金(理想狀態(tài)下);哪天我請假了,我沒有工作,那天的工資可以扣除。好比鋼煉里面的“等價交換”原則,雖則不時有些殘酷,卻又是最自然、最透明、最公正的。這學期由于項目原因,在外面公司待了好一段時間,看到了不少外面的人對于工作的態(tài)度也是相當?shù)奶故幨帲撜埣贂r就請假,遲到了就扣錢。當然,這最好還是以不影響集體利益為前提。
反觀我所處環(huán)境的情況,師生之間顯然不可能是雇傭關系,那是什么來維系一個團隊的運作,完成一個個的項目呢?我認為是“責任”。培養(yǎng)成有責任感的人,也是我們所提倡的。但,我曾經(jīng)聽過一個過來人說的故事,某人某次小假期回家,最后幾天突然生病了還比較嚴重,父母都勸他在家把病養(yǎng)好再回去做項目,他還是執(zhí)意要回來,畢竟大家都在工作,他也不好意思就這樣多休息幾天。又如,大三那年的暑假,正值新項目開始,項目周期短、工作量大,大家都在奮戰(zhàn)著,突然我家里發(fā)生變故,當時我想還是不要回去了,回去也沒用,而且我一走,我這塊的進度誰來保障,就還是留在學校趕項目,后來回想起來還是有些遺憾。我們這些人總在莫名其妙中對集體擔負著這樣那樣的“責任”,雖然這樣的責任意識長期保持著會讓我們成為很不一樣的人,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是活得很累的人。
我覺得,一切以集體為重的責任意識很容易淹沒了個性的存在,很多個人化的事情也因次而難以開展。由于我們的關系是抽象化的“責任”而不是更為具體的“合同”,很多事情還真是到了說不清的地步。考試、學生自然或不自然地便圍繞著集體的項目來安排,有些很私人化的事情不好去做。最疲累的是不自覺無時無刻關注著這樣的“責任”關系、并以一種較為“癲狂”的方式來履行。作為一個“全職”人員,朝九晚十是平常事,但有時候我覺得待不住了、坐得快要吐了,我覺得我還是不能離開,因為集體還要運作,或者說個人的不合作很容易弱化集體的凝聚力(不否認這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另一方面,以“責任”為紐帶來帶領集體,總有些異樣的感覺。曾經(jīng)也做到了類似項目組長之類的工作,需要管理一部分人,但總感覺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什么有說服力的關系來調(diào)度手下的人。如果是合同關系下的工作,你不情我不愿,可以走可以換人,大家都樂得輕松。金錢利益是必須的,但總可以換種方式來獲取它。但是換著以“責任”意識作基礎,手下的人沒有這個意識似乎工作都不用做了,又或者所做的不是個人所希望得到的,作為管理者我也不能給你什么、保證些什么。
好吧,寫到這里,我覺得我想描述的是一個很濃厚的“膠合層”,但以“責任”來概括似乎已經(jīng)不夠全面了。但依據(jù)《Unix編程藝術》,太厚的膠著層不是一種好的設計方式。簡潔、透明、直接的會是更好的方式,工作也能夠更好地開展。
幸好還是有終極的個人保障機制——you can quit!離開集體,便徹底脫離這種千絲萬縷的關系。
不說太多,僅此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