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商院的安中樓聽了關于金融的那個講座,主講是金程教育的一個老師,本應談金融職業規劃的,結果大半是給金程做廣告,小半介紹了一下幾個職業資格考試主要是CFA、FRM的概況,還舉了幾個教學例子如DURATION。
這次講座說實話沒什么收獲,唯一有的就一點。那老師談了一下成為精英金融人才的幾點技能上的要求,除了職業性的待人接物能力,必不可少的金融專業知識及資格認證,優秀的英文表達包括口語與書面寫作能力,數學的深厚功底,甚至還有計算機能力,當然主要是做出完美的OFFICE系列,但意外的是最好還有編程能力。他說這樣的人才需求是肯定大量存在的,復合型的人才比所謂的專攻型更具優勢。以前對這些關于專業與英語成度或其他輔助性技能的重要程度的比值,我也想過,只是不知其要求或優勢是如此的明顯。撇開一些客觀因素,在其他先決條件的允許的情況下,很有必要提升自己的素養了。
每次聽完這些講座,我總是會有一種如獲新生,或者說看待前景一片光明的感覺。倒不是我會天真地認為某行某業容易成功或者易賺大錢,而是感覺做這行的里面總是有許多人活得相當精彩,生活在挑戰之中,忙碌而充實,然而又總是優雅的多面,陽春白雪,不局限于自己的專業的一小塊,對于其他的方面如其他與專業相關領域或者人文素養哲學美學或者在溝通獲取信息等有著無懈可擊的閃光點甚至可以比專業人士更專業更具開闊的眼界。我以為這是一種大愛,愛著自己的職業與事業,愛著生活,愛著這世上的文明與美好;這是一種高瞻遠矚的境界,一覽眾山曉因而更具有多方位的思維,因此對本行干得更好,活得充滿希望與激情。所謂視事業為生命,不是不可能。這些或許是我概念中的行業的精英。
不可避免的,在這樣的洗腦之下,我會有一段時間的質疑,為什么會有許多人迷茫于生活中的小情小愛甚至八卦,我自己在很多時候也是如此。大約這就是世俗的快樂,是瑣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或者是在所謂的事業還沒成熟時的表現,只是不能沉緬。
和同學談了一下這個觀點,被鄙視為小資情結。我說我都一直不明白何謂小資,西式的生活方式?同學解釋說就是,工作有趣,拿錢多多,不過在中國文化的熏陶下還要加上復雜的感情糾葛,傷春悲秋,無病呻吟的文人氣質,搞得生活很電影。
唉,真不爽,居然被這么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