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quit--- 0x80495b0 <_ZL7gs_buf1+80>: 0 0 0 0
0x80495c0 <_ZL7gs_buf1+96>: 0 0 0 0
0x80495d0 <_ZL7gs_buf1+112>: 0 0 0 0
0x80495e0 <_ZL7gs_buf1+128>: 0 0 0 0
0x80495f0 <_ZL7gs_buf1+144>: 0 0 0 0
0x8049600 <_ZL7gs_buf1+160>: 0 0 0 0
0x8049610 <_ZL7gs_buf1+176>: 0 0 0 0
0x8049620 <_ZL7gs_buf1+192>: 0 0 0 0
0x8049630 <_ZL7gs_buf1+208>: 0 0 0 0
0x8049640 <_ZL7gs_buf1+224>: 0 0 0 0
0x8049650: 0 0 0 0
0x8049660 <_ZZ4mainE5base1>: 0 0 0 0
0x8049670 <_ZZ4mainE5base1+16>: 0 0 0 0
0x8049680 <_ZZ4mainE5base1+32>: 0 0 0 0
0x8049690 <_ZZ4mainE5base1+48>: 0 0 0 0
0x80496a0 <_ZZ4mainE5base1+64>: 0 0 0 0
0x80496b0 <_ZZ4mainE5base1+80>: 0 0 0 0
0x80496c0 <_ZZ4mainE5base1+96>: 0 0 0 0
0x80496d0: 0 0 0 0
0x80496e0 <_ZZ4mainE5temp1>: 0 0 0 0
0x80496f0 <_ZZ4mainE5temp1+16>: 0 0 0 0
0x8049700 <_ZZ4mainE5temp1+32>: 0 0 0 0
0x8049710: 0 0 0 0
0x8049720 <_ZZ4mainE4base>: 0 0 0 0
0x8049730 <_ZZ4mainE4base+16>: 0 0 0 0
0x8049740 <_ZZ4mainE4base+32>: 0 0 0 0
0x8049750 <_ZZ4mainE4base+48>: 0 0 0 0
0x8049760 <_ZZ4mainE4base+64>: 0 0 0 0
0x8049770 <_ZZ4mainE4base+80>: 0 0 0 0
0x8049780 <_ZZ4mainE4base+96>: 0 0 0 0
0x8049790: 0 0 0 0
0x80497a0 <_ZZ4funcvE2s1>: 0 0 0 0
0x80497b0 <_ZZ4funcvE2s1+16>: 0 0 0 0
0x80497c0 <_ZZ4funcvE2s1+32>: 0 0 0 0
0x80497d0: 0 0 0 0
0x80497e0: 0 0 0 0
0x80497f0: 0 0 0 0
0x8049800: 0 0 0 0
0x8049810: 0 0 0 0
0x8049820: 0 0 0 0
0x8049830: 0 0 0 0
0x8049840: 0 0 0 0
0x8049850: 0 0 0 0
分析結果:
全局變量與靜態(tài)變量的唯一區(qū)別在于鏈接屬性,全局變量為外部鏈接屬性,全局靜態(tài)變量(類內部的靜態(tài)變量)為內部鏈接屬性,函數(shù)內部的靜態(tài)變量無鏈接屬性。
注:對于類內部的靜態(tài)變量,類名相當于一個命名空間,而全局靜態(tài)變量的命名空間為::(全局命名空間),所以它們本質上無差別!
全局變量和靜態(tài)變量內存布局基本相同,這里一并考慮。
全局/靜態(tài)變量的內存分配主要是遵循一個大的原則,將初始化的和未初始化的變量分開存放,初始化的變量被放在全局數(shù)據(jù)區(qū),未初始化的變量放在BSS段,這樣有一個好處,BSS段在文件中是沒有大小的,只有一個地址,所有未初始化的全局靜態(tài)變量都指向這個地址,這樣可以減小文件的大小。而在運行時,才會為BSS段分配內存空間,并且全部初始化為0,所以未初始化的全局/靜態(tài)變量載入內存后,默認值為0。
然后我們看內存布局:
前面4個變量依次是,g_buf3,_ZZ4mainE1b,_ZZ4mainE1a和_ZZ4funcvE2s2,編譯器在編譯時為了防止名稱沖突,會對變量函數(shù)名進行名稱修飾,linux下可用c++filt工具進行還原。
還原后的變量依次是:
g_buf3,main函數(shù)中的靜態(tài)變量b、a和func中的靜態(tài)變量s2。
這4個是初始化了的全局/靜態(tài)變量,所以被放在全局初始化區(qū),這里我們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可以發(fā)現(xiàn)s2和s3都被初始化了,可是只有s2被分配內存空間,而s3并未分配內存空間,這是因為linux中為靜態(tài)變量分配內存是根據(jù)該變量是否被使用來判斷的,如果一個靜態(tài)變量定義后,未發(fā)現(xiàn)它被其它變量引用了,將不會為其分配內存空間。
2、對于全局變量,不管它是否被使用了,都會為其分配內存空間。
3、在函數(shù)中的靜態(tài)變量,在內存中的順序恰恰和它們在函數(shù)中的聲明順序相反(目前尚不知這樣做的原因)。
這里有一個疑問,g_base和gs_base這兩個變量被初始化了,為什么它們被放在未初始化的全局數(shù)據(jù)區(qū)。這是因為g_base和gs_base這兩個變量是在運行時通過調用構造函數(shù)被初始化的,在編譯時我們是無法知道它們的值的,所以在編譯時它們也被放在了BSS段。所以這里得出結論:
4、全局/靜態(tài)類變量在內存中被放在未初始化數(shù)據(jù)區(qū)。
下面我們看看未初始化數(shù)據(jù)區(qū)里面的變量,依次是
g_buf1、g_buf2、g_base、gs_base、main函數(shù)的base1、temp1、base,func函數(shù)的s1。
可以看到g_base、gs_base值不為0,而base1,base的值為0,因為我的斷點是在main函數(shù)入口處設置的,所以全局類變量的構造函數(shù)已被調用過了,而main函數(shù)內的類變量的構造函數(shù)尚未調用,但是它們的內存空間已被分配,這印證了以上結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