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一直在思考這個主題。發現自己的Blog里面,絕大部分都是關于時間管理,選擇之類的事情。
因為自己時間浪費的問題,最近又在反思這個主題。加上今天讀了一篇 覃彪喜 在
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2010年秋季教育論壇上的發言,又有了些新的想法。記錄在這里。
在大學最需要學習、訓練的能力:
· 思辨力
大學不是技校。技校,訓練的是一種專門的技能;而大學,是訓練人綜合素質的地方。
我們有可能為賣油翁那精湛的技藝而驚嘆,但賣油翁一語道破玄機:“無他,唯手熟爾。”區別人和人的地方,在于思考的程度。機器能代替做的事情越來越多,而且機器的表現力自然比人強太多太多。作為人,應該專注在那些機器不能實現的領域。
關于怎樣學習,我想,有這樣幾點:
o 讀書:積累的過程
俞敏洪講過這樣的觀念,而且講得更加徹底:即使你看了很多書,主要內容也都忘了,但當人們再次提起這本書的時候,你還可以說:“我讀過這本書”。
我不想把讀書這個事情講得太過浮躁——因為這是個緩慢積累的過程。但在平時,隨便去圖書館藏書的地方走走,也會在不經意間發現幾本好書。
在讀書的過程中,需要關注主旨大意。剛剛開始可能僅僅是停留在表面,但隨著閱讀數量的增加,自然會在心中有所積累,在閱讀新的內容的時候,自然不自覺地比較,從中發現新的想法。所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o 和人交流:促進思辨
大學是個人才集中地地方。
雖然目前社會有種越來越浮躁的趨勢,但在大學這偌大的地方,你總會找到一個和你有著相似思維、讀過相似內容的同學;也會找到在這個領域有所研究的教授;以及在學校不定期的活動中,請來的那些偉大的思考者——大學的機會很多,只是有足夠準備、足夠能力的人很少。
o 寫作:把自己零散地想法完善
一個經常思考的人,會經常有新的、奇妙的想法——于是,需要寫作把這種想法完善。
寫作實在是一個好處多多的事情,它可以(更詳細的討論,參見“為什么你應該(從現在開始就)寫博客”,劉未鵬 作):
l 迫使自己深入思考一個話題
l 增加語言的復用性——讓別人更加容易的接觸到你的思想
l 經常寫做的人,容易出口成章
以及很多其它的好處,就不一一列舉了。
· 溝通、表達能力
這是和“思辨力”相輔相成的——思辨為溝通與表達提供材料,而后者為思辨提供來源,更加深了思辨。
這項,整體上,是一個需要不斷練習,而且必備的能力。
從來不要擔心自己溝通、表達的不好,相反地,要相信——我每次都在提高,每次都比上次做得好。
· 專業領域的知識
把這項放在了最后,是因為,我以為,這項的確不如前兩項來的重要——在溝通力沒有達到一定基礎的時候。
大學是學習知識的地方,自然。但要強調的是,專業知識。
我一直有著一個“人才正態分布”想法,而且能拿最高收益的,永遠是走在正態分布最前端的人。但所有人都在花時間在自己的專業上,這就需要一個解決方案——怎樣走在最前端?
我想,真正能沉下心來做事、讀書的人,是很少的。走在最前端的,是那些專注做一件事,并且把這件事做好的人。
有人會覺得,人脈也很重要——那是自然。但是,人脈是建立在實力對等的基礎上。沒有足夠的水準,你能深入接觸到的,永遠是在你水平附近的人。
需要避免的事情:時間的浪費:
o 活動上精力分散——多種活動同時做
這是我之前犯得錯誤——一錯就是半個學期。在這半個學期里面,我被這個活動搞得身心疲憊——因為自己并不擅長。
需要強調,我在做活動的過程中,進步了很多很多;但是,不能失去上面講過的那三點最重要的東西。
o 做重復的、無意義的事情,而且在做的過程中缺乏思考:
有人為了一點小利潤,洗盤子,發傳單。不要為這些竊喜——時間上的失去,遠比收益要大得多——除非,你是以“體驗工作”為目的。
o 和自己專業不相關的事情,學一種很浮的知識:
不能說這樣是完全無意義,但這樣的時間利用率的確不高。比如,社團里面有要做做Poster的任務,你覺得這個很重要,于是草草的學習
Photoshop——但是,你學的僅僅是一個新的軟件而已,僅僅是一種技能,而不是一種思考方式——更直接的辦法,是去學習審美
——把Poster的任務外包吧——你需要做思考的事情。
o 計算機、網絡帶來的時間浪費:
一旦我打開電腦——這個聯通世界的窗口,發現時間被無情的吞噬。我的精力被各種新聞、分享、聊天所吞噬。
打開電腦,需要一個原則:只去做我要做的事情;多余的東西,一點都不要開。
時間不早了,再提最后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堅持早睡早起的習慣。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