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這里有多少朋友是積累了自己的一套庫的。
嗯……說明白點,比如想讀寫文件了,操作系統 API 的那堆參數我記不住,也用不著那么靈活,于是自己寫一個自己記得住的,下次碰到同樣情況繼續用,并不斷完善。哪天想讀寫注冊表了,想讀寫 INI 文件了,想讀寫 XML 文件了,想用個動態數組了,想要個鏈表、樹了,可能都會形成自己的一套東西。這套東西可能是基于已有的第三方庫,也可能是純粹自己一點一滴寫起來的。好了,我想現在我大概表達得夠明白了,這就是我說的“庫”,這個庫可能不是非常完備,但起碼是自己積累的,有著(起碼對自己來說)友好接口的東東。
可能有朋友會說,你要自己的動態數組、鏈表干嗎?STL 很好啊!你要讀寫文件的干嗎?CFile 哪里不好?你要讀 INI?不是有 API 嗎?……諸如此類。如果有朋友持這樣的觀點,我想我們是不同的一類人。如果您只是能完成某項任務就好,那么確實,不需要這些玩意兒。但是,如果哪一天這種普通的工作做得麻木了,來思考一下另一個層面的事情,您也許會覺得這些也是比較有意思的事。廢話到此。
那么,不知道這些庫,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呢?稍微極端開來講,可能有兩個做法——
第一種做法。我每寫成一個功能模塊,都是一個(或幾個).h、一個(或幾個).cpp,它們是自我獨立的,不依賴于任何別的東西(或者不依賴標準庫以外的東西、不依賴于操作系統 API 以外的東西)——總之是不依賴于當前編譯系統以外的東西。以后需要使用,就把那幾個文件拷到當前項目來使用。然后一個個這樣的互不依賴的功能模塊構成了我現在所擁有的庫。
第二種做法呢,就是我把這個庫作系統的規劃,劃分為很多小的功能模塊,這些功能模塊可能會彼此依賴,當庫龐大以后,甚至連你自己都該不太清楚誰依賴誰了。要使用這個庫的功能,就必須把整個庫拿進來。到最后,我將這整套東西編譯為一個 .lib,這個 .lib 的源程序會一直維護下去。但使用的時候,我就拿編譯好的 .lib 來用。
前一種做法就是標題里所說的小庫,后一種做法我稱之為大庫。我的問題是,作為個人的積累,小庫好還是大庫好?如果可能,我是比較喜歡小庫的。但是,經常會有這樣的問題,各個功能模塊中可能會涉及同一個基礎功能,而這個基礎功能我已經做過了的,到底是用還是不用?如果用,“互不依賴”就會被打破,最終會發展成一個凌亂的大庫;如果不用,我必須把代碼抄一遍,那么這兩份完全一樣的代碼在以后同步更新就比較麻煩了。再說大庫,一個規劃的很好的大庫也是不錯。但是前期積累的時候,往往沒法規劃;就算等到有一定的積累了以后再來積累,也會在模塊組織上猶豫不決:我到底要不要來一個統一的 typedef 作為我的類型系統?當我實現了 MyVector,MyString 以后,我的后續代碼勢必都會使用它們,那么與別人之間的代碼交流就成了問題了。
我最近一直困惑于這個問題。而我本人對此的理解也就如上文所述。希望有朋友指教、賜教。謝謝~~!
posted on 2009-09-24 21:30
溪流 閱讀(658)
評論(2) 編輯 收藏 引用 所屬分類: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