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event的初衷就是設計一個跨平臺的輕量級I/0框架,由于歷史問題,各平臺的I/O復用機制難以統一。因此,這部分處理跨平臺的方法值得重點關注。
eventop在源碼中定義如下:

static const struct eventop *eventops[]=
{

#ifdef HAVE_EVENT_PORTS

&evportops,

#endif

….

}

由此可見libevent通過宏來在編譯期找出可用的復用機制。
其中的順序也是大文章的。官方的文檔中說明libevent中支持的復用機制 /dev/poll, kqueue(2), event ports, select(2), poll(2) and epoll(4).
libevent開發人員通過對各種機制的基準測試,根據性能高到低選擇復用機制優先順序如圖所示:

從中也可以了解到不同平臺機制的不統一。標準的 poll和 select卻難以滿足大規模架構的需要,具體可以參考Dan Kegel的 "The C10K problem"文檔。
關于機制的采用,libevent采用的是函數指針的方法。

struct eventop
{

const char *name; /**//*機制名稱*/

void *(*init)(struct event_base *); /**//*初始化事件*/

int (*add)(void *, struct event *); /**//*添加事件*/

int (*del)(void *, struct event *); /**//* 刪除事件*/

int (*dispatch)(struct event_base *, void *, struct timeval *) /**//* 調度事件 */

void (*dealloc)(struct event_base *, void *);/**//* 釋放資源*/
int need_reinit;
};

每個eventop即對應一種IO復用機制,其中的每個函數指針都指向使用該機制對事件進行操作的方法。
比如對應epoll的eventop結構中:
1.void *(*init)(…)函數指針對應的是static void * epoll_init(…)
2.在epoll_init()里,首先對環境變量進行檢測,發現沒有epoll機制時立即返回NULL。
3.使用epoll_create(32000)指定了連接數目的上限為32000個,然后對epollop的各個成員所需資源進行分配。
4.最后調用libevent自身的信號初始化函數。
選擇機制并將其初始化的過程十分簡單:

for (i = 0; eventops[i] && !base->evbase; i++)
{

base->evsel = eventops[i];

base->evbase = base->evsel->init(base);

}


遍歷存儲機制的eventops數組,按順序依次嘗試初始化,一種機制被成功初始化則立即跳出循環。當然,檢測系統環境可用機制,選擇哪種機制更合適,具體的復用機制如何使用,這一切的瑣碎細節你都無需關心,使用時,只要調用event_init()函數即可。Libevent對各種復用機制的巧妙封裝避免了開發者開發大規模架構時,處理跨平臺時機制選擇的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