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挑水夫,有兩個水桶,分別吊在扁擔的兩頭,其中一個桶子有裂縫,另一個則完好無缺。在每趟長途的挑運之后,完好無缺的桶子,總是能將滿滿一桶水從溪邊送到主人家中,但是有裂縫的桶子到達主人家時,卻只剩下半桶水。

兩年來,挑水夫就這樣每天挑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當然,好桶子對自己能夠送滿整桶水感到很自豪。破桶子呢?對于自己的缺陷則非常羞愧,它為只能負起一半的責(zé)任,感到非常難過。

飽嘗了兩年失敗的苦楚,破桶子終于忍不住,在小溪旁對挑水夫說:“我很慚愧,必須向你道歉。”“為什么呢?”挑水夫問道:“你為什么覺得慚愧?”“過去兩年,因為從我這邊一路的漏水,我只能送半桶水到你主人家,我的缺陷,使你作了全部的工作,卻只收到一半的成果。”破桶子說。挑水夫為破桶子感到難過,他充滿愛心地說:“我們回到主人家的路上,我要你留意路旁盛開的花朵。”

果真,他們走在山坡上,破桶子眼前一亮,看到繽紛的花朵,開滿路的一旁,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之下,這景象使它開心了很多!但是,走到小路的盡頭,它又難受了,因為一半的水又在路上漏掉了!破桶子再次向挑水夫道歉。挑水夫溫和地說:“你有沒有注意到小路兩旁,只有你的那一邊有花,好桶子的那一邊卻沒有開花呢?我明白你有缺陷,因此我善加利用,在你那邊的路旁撒了花種,每當我從溪邊挑水過來,你就替我一路澆了花!兩年來,這些美麗的花朵裝飾了主人的餐桌。如果你不是這個樣子,主人的桌上也沒有這么好看的花朵了!”

點睛:

每個人都有缺點,要看你如何運用。這位農(nóng)夫真的很厲害,他善于利用破桶子的缺點,就跟人做事情一樣,其實也可以善于利用自己的缺點。當缺點可以利用時,你反道不認為它是缺點了,所以人與人在一起,不能完全只看別人的優(yōu)點,在意別人的缺點,應(yīng)該去包容他人缺點。

領(lǐng)導(dǎo)者使用人才既要注重用其所長,又能做到化“短”為“長”。

很多企業(yè)的領(lǐng)導(dǎo)者在使用人才時,首先要考慮的是:他有什么長處?做什么工作最能發(fā)揮他的長處?用其所長,其工作必然積極,事半功倍,根據(jù)人才的長處合理地安排,使得人盡其才。這樣就能讓人才發(fā)揮作用,把人的潛能發(fā)揮出來,就能推進工作向前發(fā)展。什么是化“短”為“長”呢?例如,美國柯達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時,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但視力正常的人一進入暗室,猶如司機駕駛著失控的車輛一樣不知所措。針對這種情況有人建議:盲人習(xí)慣于在黑暗中生活,如果讓盲人來干這種工作,定能提高工作效率。于是,柯達公司經(jīng)理下令:將暗室的工作人員全部換成盲人……柯達公司巧用盲人這一行動,不僅提高了勞動生產(chǎn)率,而且給公眾留下了不拘一格“重用人才”的良好印象。柯達公司巧用盲人的舉措,實屬在用人問題上“短”中見“長”、化“短”為“長”的范例。頗能給所有的用人者以啟示。世上只能找到適合做某項工作的人才,很難找到完美無缺的全才。列寧曾經(jīng)說過:“人們的缺點多半是同人們的優(yōu)點相聯(lián)系的。”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個人的缺點用對了,可以變成優(yōu)點;其短處用對了,可以變成長處。善用物者無棄物,善用人者無廢人。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準確地識別人之長短,識別人之庸能,善于“短”中見“長”、“庸”中見“能”。

天生萬物各有其用,缺點有時也是優(yōu)點,只是你看待的方向不同而已,就如同危機就是轉(zhuǎn)機一樣啊!只要各盡其用,我想就夠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