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弟問我的一個題目,去年本來做過,但是做的稀里糊涂,今天拿出來重新推導了一遍,特記錄于此。
題目鏈接:http://acm.hdu.edu.cn/showproblem.php?pid=2971
先假設a2 = t, 題目給定了遞推關系:An = 2 * t * An-1 - An-2 (n > 2),初值A1 = 1, A2 = t;題目要求Sn = An ^ 2 + An-1 ^ 2 + ... + A1 ^ 2。
反復應用遞推關系得到:

然后Sn-1利用相同的方式展開,把4tAn-2An-3約去,得到:

這樣就比較容易得出Sn的通項:

當初這個題目之所以沒想到這種方法,就是因為一看到遞推關系,就想著用一般解方程的方法去求解通項,思維被局限了,其實用簡單的方式就可以推出來的。以后對于一個問題,應該從多個方面去想,不能想當然啊。想起最近看到的一段話,以此自勉:
正則表達式非常強大,但是它并不能為每一個問題提供正確的解決方案。你應該學習足夠多的知識,以辨別什么時候它們是合適的,什么時候它們會解決你的問題,什么時候它們產生的問題比要解決的問題還要多。
一些人,遇到一個問題時就想:“我知道,我將使用正則表達式。”現在他有兩個問題了。——Jamie Zawinski
posted @
2010-03-12 13:06 sdfond 閱讀(454) |
評論 (2) |
編輯 收藏
Car sends me some links and data for my graduation project. It's time for me to work on it after two months vacation. I think this project is a bit difficult for me since I know little stuff about random fields. Anyway it's a good start for me, yeah, an old page has been turned over. A detailed plan will be released later on. I'm sure I'll make it!
BTW. My English sucks, I could hardly write a whole sentence:(
posted @
2010-03-05 10:47 sdfond 閱讀(211)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
摘要: 話說ICPC的題目是越來越難,因為經典的算法大家都知道了,因此出題的方向只能是要么把模型隱藏的很深,要么就把一系列算法知識綜合起來考察,這個時候分析問題的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polya定理在很久以前的ICPC題目中就已經出現過,不過那個時候大家對于置換群都了解不多,因此polya定理算是很生僻的一個東西。然而人類總是飛速的進步,現在互聯網上鋪天蓋地的題解使得polya定理走出深閨,逐漸被廣大acmer所熟知。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出題人也逐漸把polya定理的題出得越來越難做,越來越不好想。
閱讀全文
posted @
2010-02-06 21:46 sdfond 閱讀(5538) |
評論 (1) |
編輯 收藏
【問題描述】
高斯消元法適用的兩種情況為域上的問題和環上的問題。域上的問題就是可以通過加減乘除把系數陣化簡成為對角線全1的形式,是允許有除法的,一般用于浮點數的高斯消元。而環上的問題一般涉及整數以及取模,除法是不允許的,此外環上的問題一般都要涉及高斯消元的一個比較難處理的問題:無窮解問題。
【問題分析】
首先考慮比較簡單的環上的問題:模2問題,這類問題的經典代表是開關燈問題。其實這類問題可以允許除法(用異或代替),每次消元的時候如果出現不確定的變量,那么跳過當前列,保持行不變,繼續消元。當消元過后會出現的問題是,如果系數陣的秩小于增光矩陣的秩,那么無解;或者不是所有的變量都已經取值,導致這個的原因一個是消元時出現全0列,一個是系數陣的秩等于增光矩陣的秩且小于未知數的個數,也就是出現無窮解。在模2域上出現無窮解的時候只需枚舉每個不確定變元的值(0或1),一般是用來找到一個最優解。這里一個比較巧妙的方法是保留消元過程的對角矩陣,這樣一旦確定了未知數,直接回帶找解,無需重新建立方程。
模n域上的無窮解問題更為復雜一些。一個是變元的取值范圍變大了(0到n-1,某些問題取值還會是負的),另一個問題是由于模n未必是素數,如果是素數存在解就一定唯一,不是素數的話會出現多組解,還得繼續枚舉才行。以幾個題目為例:
POJ
2947 Widget
Factory:這是環上問題的基礎版,考察了對于變元數和方程數不確定的時候對方程解數的判斷方法。消元的過程還是很簡單的,細節考慮清楚就可以了。
POJ
1395
Cog-Wheels:方程的建立很巧妙,由于數的范圍很小(100以內),因此可以根據每個質因數的冪次建立方程!對每個輪子除以最小的那個數后就可以進行質因數分解,方程數很少;最后建立的是一個整系數方程。不過這里的問題是由于存在無窮解的情況,要搜索;而且變量的取值范圍不太好把握,我是取增廣陣的所有系數的最大值max,把枚舉的界定在了|max|以內,有點像擴展歐幾里德的思想,如果有x、y滿足ax
+ by =
d,那么x上下浮動b個,y上下浮動a個依然方程成立。另外注意的是建立方程的時候會產生齊次方程,要特別判斷一下。總而言之這個題目寫起來很惡心,復雜度感覺巨高,但是實際運行速度很快。
POJ
2055 Kid's
Problem:這個題目BT程度又進了一步,是個模線性方程組,不僅可能存在無窮解,而且模不一定是素數,對于確定的變元取值也會很多,總之就是各種搜索。不過這個題目很無聊的一點是在消元過程中,之前我一直是取要消元的兩個系數的最小公倍數,分別放大然后再減去,就像分數通分的做法,做其他的題目都沒有問題(因為沒有影響解的情況);但是這個題目這樣居然會超時,當然不是超時在高斯消元的過程,而是之后枚舉的過程。這個題目必須利用那種類似求gcd的方法,兩個方程互相減來減去,因為這個題目數據取值范圍太小了(20以內),因此這樣做的復雜度也不高。這兩種做法的唯一區別就是后者消元后的對角陣中,主對角線的系數很小(減來減去減得很小),而用“通分”的方法系數會保留為原系數(可能很大),雖然最后計算的結果完全相同,但是可能后者能夠快速得到一個好的可行解,利用這個剪掉了不少冗余情況,而前者也許差了一些,就超時了。
Ural 1561 Winnie the
Pooh:應該是高斯消元問題的終極版本了,考察的是對高斯消元的理解(不過沒有在方程的建立上設置太多的坎)。這個題目可以歸結為包含若干操作的動態高斯消元問題:添加一個變元,添加一個方程,詢問給定方程解的情況。因為不是詢問方程組的解,而是詢問方程的解,這樣的話有可能雖然有多組解但是最后對應方程的值是相同的。我一開始采用枚舉方程的取值判斷有解的方法,超時了;后來改成出現不確定解的時候搜索判斷解的情況,依然超時。這兩種方法的復雜度都達到O(n
^
3)以上,所以需要好的辦法。仔細思考之后發現,如果方程有解且唯一,那么它一定和已經存在的方程組(看成是向量)是線性相關的,這樣的話可以每次添加方程都維護對角陣,對于一次詢問,利用已有的方程組依次對給定的方程消元,到最后判斷這個方程的系數是否全0,如果是的話解個模方程就行了,如果不是的話說明這個方程的取值會有很多種情況。每次添加方程都判斷是否產生矛盾(無解),如果無解以后不再判斷,一直輸出無解。利用這種方式可以很快的處理查詢,每次復雜度才O(n
^
2)。
【問題總結】
環上的高斯消元問題應用比較廣泛,但是編碼的復雜度也比較高。此外,不同的題目往往要求各異,因此也沒有統一的模板,需要根據題目的要求來編寫程序。通過以上幾個題目的練習,對于高斯消元的求解已經沒有太大的問題了。但是題目中方程的建立以及優化求解依然是難點,需要不斷地積累和總結。
注:本文作于2009年7月3日20點整
posted @
2010-02-06 18:07 sdfond 閱讀(1036) |
評論 (1) |
編輯 收藏
【題目大意】
給定一個n*n的棋盤,求放置k個互不攻擊的象的方法數。其中n <= 8,k <= n ^
2。
【題目分析】
對于棋盤放車問題可以用組合數學的知識來解決,但是對于含禁區的擺放問題,雖然組合數學給出了經典的棋盤多項式+容斥原理的解法,但是實際中棋盤多項式的求解是很困難的,因此一般需要借助狀態壓縮動態規劃求解。
現在題目中要求出互不攻擊的象的方法數,象的攻擊路線是斜的,是不是可以考慮采用放車的方法來解呢?將棋盤黑白染色,如果一個象在黑色的格子里面,那么它一定不會攻擊到白色的格子,這樣的話可以分開計數,然后最后利用乘法原理加起來就行了。把棋盤旋轉45度,這樣象的攻擊路線就是直的了,如果只考慮一種顏色的話,那么問題就轉變成了經典的放車問題了,可以利用動態規劃解決。
設dp[i][j]表示前i行放了j個車的方法數,c[i]表示第i行可以放置的棋子數量,那么轉移方程為:
dp[i][j]
= dp[i-1][j] + dp[i-1][j-1] * (c[i] - (j -
1))
需要注意的是c數組應該是增序的,這樣才能保證前面的j-1行放了車,對應這一行就有j-1個位置不可放了。
這個題目的dp方程不難想,但是如何把模型轉化到放車問題是不容易想到的,尤其是將棋盤黑白染色后分開計數的想法,非常巧妙。
題目代碼:
1 #include <iostream>
2 #include <algorithm>
3 using namespace std;
4 const int N = 70;
5
6 void init(int n, int c1[N], int c2[N])
7 {
8 memset(c1, 0, sizeof(int) * N);
9 memset(c2, 0, sizeof(int) * N);
10 for (int i = 1; i <= n; i++)
11 {
12 for (int j = 1; j <= n; j++)
13 {
14 if ((i + j) & 1)
15 c2[(i+j)/2]++;
16 else
17 c1[(i+j)/2]++;
18 }
19 }
20 }
21 void bishops(int n, int dp[N][N], int c[N])
22 {
23 for (int i = 0; i <= n; i++)
24 dp[i][0] = 1;
25 for (int i = 1; i <= n; i++)
26 for (int j = 1; j <= c[i]; j++)
27 dp[i][j] = dp[i-1][j] + dp[i-1][j-1] * (c[i] - j + 1);
28 }
29
30 int main()
31 {
32 int n, k, c1[N], c2[N], dp1[N][N], dp2[N][N], ans;
33
34 while (scanf("%d %d", &n, &k) == 2)
35 {
36 if (n == 0 && k == 0)
37 break;
38 init(n, c1, c2);
39 sort(c1 + 1, c1 + n + 1);
40 sort(c2 + 1, c2 + n);
41 memset(dp1, 0, sizeof(dp1));
42 memset(dp2, 0, sizeof(dp2));
43 bishops(n, dp1, c1);
44 bishops(n - 1, dp2, c2);
45 ans = 0;
46 for (int i = 0; i <= k; i++)
47 ans += dp1[n][i] * dp2[n-1][k-i];
48 printf("%d\n", ans);
49 }
50
51 return 0;
52 }
注:本文作于2009年6月23日 19點51分
posted @
2010-02-06 17:58 sdfond 閱讀(2259) |
評論 (2) |
編輯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