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小明很喜歡玩大家來找茬的游戲,在游戲中有兩張長為L,高為H的長方形圖片,圖片被切割成L*H個1*1的小正方形,每個小正方形上都畫有一個小寫英文字母。兩張圖片相對應的小正方形的字母如果不相同,那么這個小正方形就是一個“茬點”。如果兩個相鄰小正方形都是“茬點”,那么他們屬于同一個“茬區”,兩個有共邊的小正方形即為相鄰。
Input:
輸入數據將包含多組圖片數據,每組圖片數據的第一行有兩個正整數H和L,H表示高,L表示長,表示該組圖片為L*H個小正方形所組成,如果L和H都為0,表示所有輸入到此結束。否則,后面H(1≤H≤100)行數據,每行有L(1≤L≤100)個小寫英文字母,再接著H行數據,每行有L個小寫英文字母。
Output:
每組圖片輸出“茬區”的個數,每個“茬區”數占獨立的一行。
Sample Input:
1 1ab3 5bababbbabbbababbbbbbbbbbbbbbbb5 5aaaababaababaabbbbabbbaab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0 0
Sample Output:
152
解答:
#include <iostream>
#define N 102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a,b,tmp[N][N];
void f(int i,int j)
{
if(tmp[i][j]==0)return;//跳到這個函數唯一的出口
tmp[i][j]=0;
if(i>0) f(i-1,j);
if(j>0) f(i,j-1);
if(i<a-1) f(i+1,j);
if(j<b-1) f(i,j+1);
}
int main()
{int c,i,j;
char m[N][N],n[N][N];
while(cin>>a>>b,a || b)
{ c=0;
for(i=0;i<a;i++)
for(j=0;j<b;j++)
{
cin>>m[i][j];
}
for(i=0;i<a;i++)
for(j=0;j<b;j++)
{
cin>>n[i][j];
}
for(i=0;i<a;i++)
for(j=0;j<b;j++)
{
if(m[i][j]!=n[i][j])
tmp[i][j]=1; //當對應位置不相同時,用1來表示這是一個茬點
}
for(i=0;i<a;i++)
for(j=0;j<b;j++)
{
if(tmp[i][j]==1) c++;
f(i,j);
}
cout<<c<<endl;
}
system("pause");
return 0;
}
心得:void f(int i,int j)這個函數很重要,要加深理解,難點也就在這,它的作用是:當找到一個薦點,要把它周圍(即上下左右)均置為0,因為只要與它相鄰的位置有一個為1(茬點),則只算作一個薦區。
舉個例子當輸入為
3 5
babab
bbabb
babab
bbbbb
bbbbb
bbbbb
這一組數據時,tmp數組為
01010
00100
01010
是不是每一個1的上下左右均為0?就是通過這一點來找茬區個數的。于是就有了上面那個f()函數。要理解這個函數,最好的辦法是仔細地拿幾個數字走幾遍,這樣就會體會到它是怎么把它的上下左右置為0的(當然還包括這個位置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