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每時每刻都在做著決策,那么人是怎樣做出決策的呢?人的大腦有高級的理性部分,也有原始初級的部分。原始初級的部分在幾十萬年的人類進化長河中是通過優勝劣汰所保留下來。其中貪婪,好斗,嫉妒確實對個體在原始社會中獲得了更好的繁殖機會,也就把這部分的基因保存了下來。而近幾百年來,人類的理性大腦在社會進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反過來,人類的生活也受到現代社會的深刻變化的影響。
基本不用懷疑的,在當今社會,如果一個人能受理性思維多一點的控制,他應該能夠在這個以理性和科學的力量而構建起來的世界有更好的適應能力。
回到開頭的問題,人是如何做決策的。人在面對選擇的時候,如果他那時候還能用理性思維控制大腦的話,他應該是這樣做的:首先,他對這件事情在自己或他人的經歷中有沒有出現過(特別是自己),當時理論上最成功的決策應該是什么,然后選取它做為當前事情的決策;如果沒有發生過,那么理性的推導之后得出結論,從而決策。社會的復雜性使人的推導過程必然是不嚴謹的,或者說是人的推導總是有很多假設存在的,但是這總比原始大腦那種潛意識的想法要優質的多。
Ok,決策想好了,接下來就要開始行動了。例如,我決定接下來的一個小時的時間要來看一本數據庫的書。我翻開書,專注的看了15分鐘,在此期間原始大腦發出各種各樣的奇怪的請求(它確實會這樣,而且一直這樣,這畢竟是幾十萬年進化中遺留下來的),我要吃東西,這本書很無聊,我要打游戲,我要很多錢但是不要辛苦,我要美女~~據一項科學研究的結果,人在不是很重要的會議上,1/3的時間是在進行性幻想的。這時候,在不知不覺中,我的大腦的控制權應經交給了原始大腦,而且更加嚴重的問題是,像進程切換沒有保存上下文一樣,我沒有記得自己已經看到了哪里!過了一會理性的大腦回來的時候,我又需要重新開始看!這個時候,原始的大腦又開始發話了,算了吧,那就干脆別看了。這也就是為什么堅持做好一件事情有那么的難。
“該干嘛干嘛去!”這是人們常對自己和一些比較親密的人一句很常見的提醒。這就話有時有一定的功效,歸結其原因還是要看一下這句話的本質是什么:在已經做完決策之后,請你根據理性的大腦的決策一直執行下去吧。
接著,我想說的另一個相關的觀點就是:如果我們是通過深思熟慮而做出的一個中等期限的決策(比如說半年內要學什么,或者準備什么考試),那么請不要輕易改變它或者取消它。Ok,人即使是用理性的大腦做出的決策也是充滿著錯誤和偏見的,那么還有什么必要去為一個不可靠的決策去堅持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其一,如果我們推翻自己的結論,那么必然我們需要重新去做一次深思熟慮的決策,那時候的決策不也是一樣的不可靠?其二,在現在的社會,如果一個人想對某一方面有所了解,不用說精通,所需要的時間是不可能很短的。短視,急功近利的原始大腦在原始社會中確實起了作用,但是在現代社會則不那么容易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