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項目用到了Lua,開發人員對Lua庫進行了一層封裝,以利于使用。但從封裝來看,如果對Lua庫本身不了解的話,還是很難使用。我覺得好的封裝應該是不用再詳細理解原來的庫/語言的情況下就能使用,這樣的封裝才有較大的價值。關于如何在C++中調用Lua函數,我做了自己的封裝嘗試,很不完整,但思路應該是對的。
template<class RetTuple, class ArgTuple>
struct lua_function
{
lua_function(lua_State * L, const char * f)
: L_(L), f_(f)
{
}
RetTuple operator()(const ArgTuple & at)
{
// step 1
lua_getglobal(L_, f);
// step 2
// 這里需要一個模板函數,能將at中的所有數據
// push到lua棧中,略掉

//step 3
lua_pcall(L_,
boost::tuples::length<ArgTuple>::value,
boost::tuples::length<RetTuple>::value,
0);
// step 4
// 這里需要一個模板函數,能從lua棧中彈出所有
// 的參數, 然后返回,略掉

}
};
舉一個例子,使用的時候可以像下面這樣調用:
using namespace boost::tuples;

lua_State * L = lua_open();
luaL_dostring(L, "function foo(a) return a*2.0 end")

lua_function<tuple<double, double>, tuple<double> > f(L, "foo");
tuple<double,double> ret = f(tuple<double>(3.5));

暫時沒有時間對Lua庫進行較完整的封裝,以后有時間在做吧。
單體模式:使一個程序里某個對象只能產生一個實例的模式。
它的定義如此簡單,以至于看起來實現一個單體模式也是輕而易舉的事。但如果讀過GoF的《設計模式》和
Andrei Alexandrescu的《Modern C++ Design》以后,大部分人可能都會改變原先過于單純的想法。它太復雜了,以至于大部分程序員可能都無法給出一個較通用的實現。
實現一個單體模式挑戰有(但不局限于)以下幾個方面:
1.單體實例生成的時間
2.單體實例的生存期管理
3.單體實例的訪問控制
4.單體實例的生成方式
以后的討論會分析各個方面的挑戰,糟糕的是,它們會互相糾纏在一起,并牽扯到其他相關的程序設計問題,很難只談一個方面而不涉及其他,但盡量給出一個相對串行的脈絡。
注:
寫這個系列文章的目的不是要和大家探討如何實現一個大而全的單體模式,而是希望厘清其設計過程的問題,給希望挑戰這個模式的程序員一些參考。我對這個模式
的觀點是,盡量避免使用它,如果避免不了的話,盡量縮小這個模式的設計需求,并只用在你明確它的使用條件和可能帶來的問題的環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