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納的排場
這個春節過的實在無趣。走完親戚,招待完親戚,逛街買好東西,就沒多少時間了。看書的興致也沒了。想寫點什么,總是沒法集中精力。實在膩味了,把以前下載的瓦格納的歌劇《尼伯龍根指環》拿出來看看。自從下載,沒怎么好好看過,這回算是補上了。
瓦格納的“指環”系列可以算是歌劇里的極品,總共四出:萊茵黃金、女武神、齊格佛雷德和眾神的黃昏。分成四個晚上連演,總共加起來大約15個小時。不說別
的,里面的角色眾多,光神就有8個,人有7個,女武神9個,尼伯龍根矮人2個,還有三個仙女、2個巨人,和一只小鳥(在后臺的女高音)。情節錯綜復雜,音
樂更是宏大。資料上說,這部歌劇中有200多個動機組合、交織在一起。不過,這還不能表現出瓦格納在音響上近乎變態的追求。指環系列要求一個超過100人
龐大的樂團,并且引入了幾種新的樂器,包括 Wagner tuba, bass trumpet和contrabass trombone。其中,
Wagner
tuba還是他為這部歌劇專門發明的。最夸張的是,瓦格納為了獲得如此龐大的樂隊同演員聲音之間的平衡,專門建造了一座歌劇院,也就是著名的拜羅伊特節日劇院(Bayreuth Festspielhaus)。這在音樂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正是由于這種駭人的排場,造就了歌劇史上的巔峰之作。
這倒讓我聯想到C++。說實在的,C++的使用,有時也同瓦格納譜寫的歌劇那樣,非常復雜、龐大,需要大量的投入,和前期準備。有時,為了一些應用,而去構造一些的基礎設施(就像拜羅伊特節日劇院)。這種龐大導致了應用面的狹窄,但是卻能夠獲得極品般的東西。這種東西當然不會是到處都有,但卻是強大的、偉大的,以及關鍵性的。
當然,排場僅僅是表面的東西,真正吸引人的,還是瓦格納的音樂。歌劇在瓦格納手里,不再是一系列的詠嘆調。瓦格納是在用音樂講故事。音樂是歌劇的一部分,
歌唱是音樂的一部分,布景、燈光和舞臺效果都是不可分割的一分子。所有這些是一個整體,除了個別出彩的樂段(基本上只有“飛馳的女武神”這一段,曾被用在
電影“現代啟示錄”中),很少單獨演奏。它們戲劇性太強了,脫離了歌劇,就僅僅是一堆音符而已。
這一點上,C++也是如此,語言、庫、慣用法等等,都是整體,一旦相互脫離,便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所以孤立地運用C++某一方面的特性,往往會誤入歧途,只有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才能真正地用好C++。
瓦格納龐大復雜和莫扎特的簡潔優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是我們不能說莫扎特比瓦格納更好,或者反過來。他們的音樂都是最偉大的杰作,一個人可以毫無沖突地
同時成為他們倆人的粉絲(就像我:))。我們總能從中獲得想像、思考、思想和倫理,兩者都具備無法替代的營養。認真地學習和吸收,才是正道。
編程語言的學習和使用,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注:嚴格地說,瓦格納的這些作品并不是歌劇,有一個正式的名稱:music drama,直接翻譯是“音樂戲劇”,是歌劇的擴展。但是為了方便,還是廣義上地將其稱作歌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