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拋棄3721是明智之舉
看到消息Yahoo中國最終將拋棄3721,覺得這真是明智之舉。(參考:馬云:"不再發(fā)展3721 不會選流氓作對手")
3721就是流氓的代名詞, 雖然3721的流氓程度也許比起現(xiàn)在后輩的那些新流氓們要文雅一些,但基本就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區(qū)別。 而3721可謂是這些鋪天蓋地的流氓軟件的最大的罪魁禍首 --因為做流氓軟件,不但沒有被懲罰, 反而發(fā)了財 --這才導致更多聰明的腦袋不把力氣往正路上去, 想盡辦法去做流氓, 搞得全中國幾千萬臺電腦中毒,搞得中國網民不敢隨便下載。
有個和孔子有關的故事: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呂氏春秋 察微》
??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于溺矣。
翻譯如下:
第一則翻譯成白話文:春秋時代,魯國有這樣一條法規(guī):凡是魯國人到其他國家去旅行,看到有魯國人淪為奴隸,可以自己墊錢把他先贖回,待回魯國后到官府去報銷。官府用國庫的錢支付贖金,并給予一定的獎勵。子貢到國外去,恰好碰到有一個魯國人在那里做奴隸,就掏錢贖出了他。回國以后這個學生既沒有張揚,也沒去報銷所墊付的贖金。那個被贖回的人把情況講給眾人,人們都稱贊這個學生仗義,人格高尚。一時間,街頭巷尾都把這件事當作美談。孔子知道了這件事,不僅沒有表揚這個學生,還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責怪他犯了一個有違社會大道的錯誤,是只為小義而不顧大道。
孔子指出:由于這個學生沒有到官府去報銷贖金而被人們稱贊為品格高尚,那么其他的人在國外看到魯國人淪為奴隸,就要對是否墊錢把他贖出來產生猶豫。因為墊錢把他贖出來再去官府報銷領獎,人們就會說自己不仗義,不高尚;不去官府報銷,自己的損失誰來補。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好假裝沒看見,從客觀上講,這個學生的行為妨礙了更多的在外國做奴隸的魯國人被贖買回來。
??? 第二則是講,有人掉進水里,親人在岸上喊,如果能救上他的,就送恩人一頭牛以作報酬,子路聽到馬上跳下水救起那個人,高興地接受了報酬。其他人覺得子路貪小利。孔子卻表揚了他。說你為大家做了一個榜樣,今后再有人遇到險情,大家都會奮不顧身,整個國家就會有許多人因此而得救。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既然行善,沒有必要害怕獲得相應的權利。
??? 明代的袁子凡對這兩則故事有過精辟的論述: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yōu),子路之受牛為劣;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xiàn)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xiàn)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xiàn)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然此就一節(jié)論之耳。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
這個故事和流氓關系并不太大, 但說的是一件事情的社會效應。如果流氓總是得逞, 這個社會上流氓的傾向就越大; 反之,如果流氓被打擊得越多, 流氓傾向就會越少。
所以是流氓就應該堅決去打擊、去鄙視,不管他是有錢的流氓還是沒錢的流氓,或者是已經宣稱自己不是流氓的流氓,只有這樣才能讓流氓的習氣最終在中國互聯(lián)網界消失。Yahoo中國現(xiàn)在這種壯士斷腕地拋棄3721, 絕對具有長遠而深刻的意義。
”不和流氓為伍,不和流氓做對手“,這句話說得好! 支持一下!
posted on 2006-09-13 23:53
Jerry Cat 閱讀(399)
評論(0) 編輯 收藏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