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硬盤的種類及標準
硬盤的種類按接口分主要包括SATA、SCSI、IDE:其中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是最“老”的,它屬于并口設備,接口規范遵從ATA標準;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硬盤是使用SCSI接口的硬盤,由于SCSI接口并不是專門為硬盤設計的接口,而是一種廣泛應用于小型機上的高速數據傳輸技術,所以SCSI硬盤的特點是轉速快,緩存容量大,CPU占用率低,擴展性好且支持熱插拔,主要用于服務器,目前SCSI標準已經經歷了SCSI-1 、SCSI-2、SCSI-3;SATA(Serial ATA)硬盤則是串口硬盤,其標準是ATA標準的升級版本,將硬盤的外部傳輸速率理論值提高到了150MB/s,SATA的發展目的是替換IDE。(關于這幾種接口規范,Google一下,一堆一堆的,就不多說了)
2.
硬盤分區
硬盤的分區由主分區、擴展分區和邏輯分區組成:主分區(注意擴展分區也是一個主分區)的最大個數是四個,其個數是由硬盤的主引導記錄MBR(Master
Boot Recorder)決定的,MBR存放啟動管理程序(如GRUB)和分區表記錄。擴展分區下又可以包含多個邏輯分區 ---
所以主分區范圍是從1-4,邏輯分區是從5開始的。
IDE硬盤在Linux中一般表示為hd*
,比如hda、hdb……,(第一塊硬盤是hda,第二塊是hdb,有時只有一個硬盤,但在操作系統中看到的卻是hdb,這應該與硬盤的跳線有關),hdc大多表示是光驅設備。SCSI和SATA硬盤在Linux通常表示為sd*
(如sda1, sda2, ...); 移動存儲設備在linux表示為 sd* (如sdb1 ...)。 fdisk -l
一下就一切都清楚了。
好了,有了這些基礎知識,下面就描述一下比較好的分區方式:主分區在前,擴展分區在后,然后在擴展分區中劃分邏輯分區;主分區的個數 +
擴展分區個數要控制在4個之內,我一般把分區劃成這樣:
[主|分區1] [主|分區2] [主|分區3] [擴展分區]
|
[邏輯|分區5] [邏輯|分區6]
[邏輯|分區7] [邏輯|分區8] ... ...
注:
/dev/
指的是計算機硬件
sda是指你計算機里的第一塊竄口硬盤,如果是hda就是并口盤。
sda1是指你那塊硬盤上的第一個活動分區,活動分區最多可有4個分別為sda1-sda4.邏輯分區從sd5開始,也就是windwos的D盤以此類推
你去了解下linux的命名規則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