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直都是做同步方式的數據結構存儲。即典型的:
void TMyClass::onSave(TStorage & s)
{
s << member1;
s << member2;
......
}
void TMyClass::onLoad(TStorage & s)
{
s >> member1;
s >> member2;
......
}
假如s滿了(Save的時候)或者s數據不足(Load的時候),函數會等待,直到s可用或者出錯退出。相當于進程的Stack幫我們保存了I/O狀態的上下文。
但是現在要轉到異步方式I/O,當s“不可用”的時候,線程應該中斷當前的操作,把I/O狀態的上下文保存下來,轉而做其他的操作。
所以麻煩就來了,要自己做這個上下文的保存。一般來說要記錄以下的內容:
1、操作到哪一個成員。
2、假如成員是一個普通的類型、那就要記錄操作到類型的哪一個byte。
2、如果成員是一個復合類型,同樣,遞歸地回到了1。
因此,上下文保存的結果一般都是一個自己做的stack,里面就是記錄這個遞歸的過程。
其實想想,何苦為了省那幾十k的空間折磨自己呢,例如輸出,先用同步的方式把數據記錄在內存,然后就記錄內存的起始地址和長度,異步處理的時候就把內存輸出,如果沒有輸出完的,就記下未輸出部分的起始地址和長度,等待下一次。
不過當結果比較龐大的時候,還是需要自己慢慢苦干,真是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