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模式之觀察者模式
一、什么是觀察者模式
Observer模式也叫觀察者模式,是由GoF提出的23種軟件設計模式的一種。Observer模式是行為模式之一,它的作用是當一個對象的狀態發生變化時,能夠自動通知其他關聯對象,自動刷新對象狀態。
觀察者模式(Observer)完美的將觀察者和被觀察的對象分離開。舉個例子,用戶界面可以作為一個觀察者,業務數據是被觀察者,用戶界面觀察業務數據的變化,發現數據變化后,就顯示在界面上。面向對象設計的一個原則是:系統中的每個類將重點放在某一個功能上,而不是其他方面。一個對象只做一件事情,并且將他做好。觀察者模式在模塊之間劃定了清晰的界限,提高了應用程序的可維護性和重用性。
觀察者模式有很多實現方式,從根本上說,該模式必須包含兩個角色:觀察者和被觀察對象。在剛才的例子中,業務數據是被觀察對象,用戶界面是觀察者。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存在“觀察”的邏輯關聯,當被觀察者發生改變的時候,觀察者就會觀察到這樣的變化,并且做出相應的響應。如果在用戶界面、業務數據之間使用這樣的觀察過程,可以確保界面和數據之間劃清界限,假定應用程序的需求發生變化,需要修改界面的表現,只需要重新構建一個用戶界面,業務數據不需要發生變化。
“觀察”不是“直接調用”
實現觀察者模式的時候要注意,觀察者和被觀察對象之間的互動關系不能體現成類之間的直接調用,否則就將使觀察者和被觀察對象之間緊密的耦合起來,從根本上違反面向對象的設計的原則。無論是觀察者“觀察”觀察對象,還是被觀察者將自己的改變“通知”觀察者,都不應該直接調用。
實現觀察者模式的形式
實現觀察者模式有很多形式,比較直觀的一種是使用一種“注冊——通知——撤銷注冊”的形式。
實現觀察者模式例子
下面是C++的實現,在C++實現中,C++中沒有接口的概念,但是可以用抽象類類代替Java或C#中的接口,在C++中抽象類中從派生類中抽象出來的函數(方法),必須定義成純虛函數,這樣在后面的使用中才可以通過基類的指針來訪問這些函數,面向對象的語言中有個特點,多態只能訪問兩者中共有的部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以上文字參照http://blog.csdn.net/preciousboy/article/details/6230467,對其代碼進行修改在vs2008中編譯調試通過。
結果運行為:
這里要注意的幾個問題是?
1.被觀察者怎么去通知觀察者數據已經更新?--本例子中是通過void change()函數來實現的;
2.在此模式中你可以從被觀察者處push或者pull數據,我們認為push的方式是正確的。
3.觀察者模式定義了一對多的關系
4.有多個觀察者時不依賴于特定的通知次序。
5.java的MVC模式就采用此模式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