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話的人要完全表達(dá)出自已的意思。這通常是不可能做到的。
然后,聽的人不但只要把對方說出來的意思盡可能多的收到,還要把沒
收到的那部份弦外之音給挖掘出來。
這還是在雙方都共同努力的情況,還沒加入情緒化的,
還有故意玩文字游戲的,偏見之類的不利因素。
還有些人說話,壓根就沒想別人聽明白。
posted @
2009-02-21 15:56 鹿哥 閱讀(257)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
1>明白字面意思?
2>明白言外之意?
3>明白作者解決的是什么問題?
4>明白作者有什么還沒解決?
5>明白作者的目地是什么?
6>明白作者是如何組識整本書的?
如果是一本值得讀的書,那么,讀完之后,就書本上的內(nèi)容來說,
應(yīng)該與當(dāng)時的作者有平起平坐的地位了,(這里沒有考慮作者表達(dá)力的因素)
這是基本,至于高出多少,就看個人修行了。
其實這應(yīng)該是基本態(tài)度。
可能受環(huán)境影響,心態(tài)也有點浮躁了。
posted @
2009-02-21 15:55 鹿哥 閱讀(460)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
筆記就是思考過程中的中繼站,關(guān)鍵點,或首叫思維的概貌。
因此,筆記是相對個人的東西。
通過筆記可以迅速重新構(gòu)建出原來的思考路徑。
因此那種通過長時間思考出的結(jié)果或者靈光一現(xiàn)的想法,
都是筆記里面的重點。
posted @
2009-02-21 15:53 鹿哥 閱讀(277)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