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SVCHOST.exe進程之謎
[轉]http://www.shnenglu.com/jerysun0818/archive/2006/06/02/8088.html
svchost.exe是nt核心系統的非常重要的進程,對于2000、xp來說,不可或缺。很多病毒、木馬也會調用它。所以,深入了解這個程序,是玩電腦的必修課之一。
大家對windows操作系統一定不陌生,但你是否注意到系統中“svchost.exe”這個文件呢?細心的朋友會發現windows中存在多個 “svchost”進程(通過“ctrl+alt+del”鍵打開任務管理器,這里的“進程”標簽中就可看到了),為什么會這樣呢?下面就來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發現
在基于nt內核的windows操作系統家族中,不同版本的windows系統,存在不同數量的“svchost”進程,用戶使用“任務管理器”可查看其進程數目。一般來說,win2000有兩個svchost進程,winxp中則有四個或四個以上的svchost進程(以后看到系統中有多個這種進程,千萬別立即判定系統**毒了喲),而win2003 server中則更多。這些svchost進程提供很多系統服務,如:rpcss服務(remote procedure call)、dmserver服務(logical disk manager)、dhcp服務(dhcp client)等。
如果要了解每個svchost進程到底提供了多少系統服務,可以在win2000的命令提示符窗口中輸入“tlist -s”命令來查看,該命令是win2000 support tools提供的。在winxp則使用“tasklist /svc”命令。
svchost中可以包含多個服務
深入
windows系統進程分為獨立進程和共享進程兩種,“svchost.exe”文件存在于“%systemroot% system32”目錄下,它屬于共享進程。隨著windows系統服務不斷增多,為了節省系統資源,微軟把很多服務做成共享方式,交由 svchost.exe進程來啟動。但svchost進程只作為服務宿主,并不能實現任何服務功能,即它只能提供條件讓其他服務在這里被啟動,而它自己卻不能給用戶提供任何服務。那這些服務是如何實現的呢?
原來這些系統服務是以動態鏈接庫(dll)形式實現的,它們把可執行程序指向 svchost,由svchost調用相應服務的動態鏈接庫來啟動服務。那svchost又怎么知道某個系統服務該調用哪個動態鏈接庫呢?這是通過系統服務在注冊表中設置的參數來實現。下面就以rpcss(remote procedure call)服務為例,進行講解。
從啟動參數中可見服務是靠svchost來啟動的。
實例
以windows xp為例,點擊“開始”/“運行”,輸入“services.msc”命令,彈出服務對話框,然后打開“remote procedure call”屬性對話框,可以看到rpcss服務的可執行文件的路徑為“c:\windows\system32\svchost -k rpcss”,這說明rpcss服務是依靠svchost調用“rpcss”參數來實現的,而參數的內容則是存放在系統注冊表中的。
在運行對話框中輸入“regedit.exe”后回車,打開注冊表編輯器,找到[hkey_local_machine 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rpcss]項,找到類型為“reg_expand_sz”的鍵“magepath”,其鍵值為“%systemroot%system32svchost -k rpcss”(這就是在服務窗口中看到的服務啟動命令),另外在“parameters”子項中有個名為“servicedll”的鍵,其值為“% systemroot%system32rpcss.dll”,其中“rpcss.dll”就是rpcss服務要使用的動態鏈接庫文件。這樣 svchost進程通過讀取“rpcss”服務注冊表信息,就能啟動該服務了。
解惑
因為svchost進程啟動各種服務,所以病毒、木馬也想盡辦法來利用它,企圖利用它的特性來迷惑用戶,達到感染、入侵、破壞的目的(如沖擊波變種病毒“w32.welchia.worm”)。但windows系統存在多個svchost進程是很正常的,在受感染的機器中到底哪個是病毒進程呢?這里僅舉一例來說明。
假設windows xp系統被“w32.welchia.worm”感染了。正常的svchost文件存在于“c:\windows\system32”目錄下,如果發現該文件出現在其他目錄下就要小心了。“w32.welchia.worm”病毒存在于“c:\windows\system32wins”目錄中,因此使用進程管理器查看svchost進程的執行文件路徑就很容易發現系統是否感染了病毒。windows系統自帶的任務管理器不能夠查看進程的路徑,可以使用第三方進程管理軟件,如“windows優化大師”進程管理器,通過這些工具就可很容易地查看到所有的svchost進程的執行文件路徑,一旦發現其執行路徑為不平常的位置就應該馬上進行檢測和處理。
posted @
2006-06-02 17:06 Jerry Cat 閱讀(436)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
網絡基礎知識講座之三:理解OSI網絡分層
[轉]http://www.shnenglu.com/jerysun0818/archive/2006/06/01/8040.html
??? 在上一次課程里我們介紹了子網的概念和子網的劃分。現在該談到OSI(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了。網絡協議棧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還沒有重要到你應該首先學習的程度。許多所謂的網絡課程都是從教你記住OSI模型中的每一個層的名字和這個模型中包含的每一個協議開始的。這樣做是不必要的。甚至第5層和第6層是完全可以忽略的。
國際標準組織(ISO)制定了OSI模型。這個模型把網絡通信的工作分為7層。1至4層被認為是低層,這些層與數據移動密切相關。5至7層是高層,包含應用程序級的數據。每一層負責一項具體的工作,然后把數據傳送到下一層。
物理層(也即OSI模型中的第一層)在課堂上經常是被忽略的。它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是,這一層的某些方面有時需要特別留意。物理層實際上就是布線、光纖、網卡和其它用來把兩臺網絡通信設備連接在一起的東西。甚至一個信鴿也可以被認為是一個1層設備(參見RFC 1149)。網絡故障的排除經常涉及到1層問題。我們不能忘記用五類線在整個一層樓進行連接的傳奇故事。由于辦公室的椅子經常從電纜線上壓過,導致網絡連接出現斷斷續續的情況。遺憾的是,這種故障是很常見的,而且排除這種故障需要耗費很長時間。
第2層是以太網等協議。請記住,我們要使這個問題簡單一些。第2層中最重要的是你應該理解網橋是什么。交換機可以看成網橋,人們現在都這樣稱呼它。網橋都在2層工作,僅關注以太網上的MAC地址。如果你在談論有關MAC地址、交換機或者網卡和驅動程序,你就是在第2層的范疇。集線器屬于第1層的領域,因為它們只是電子設備,沒有2層的知識。第2層的相關問題在本網絡講座中有自己的一部分,因此現在先不詳細討論這個問題的細節。現在只需要知道第2層把數據幀轉換成二進制位供1層處理就可以了。
在往下講之間,你應該回過頭來重新閱讀一下上面的內容,因為經驗不足的網絡管理員經常混淆2層和3層的區別。
如果你在談論一個IP地址,那么你是在處理第3層的問題,這是“數據包”問題,而不是第2層的“幀”。IP是第3層問題的一部分,此外還有一些路由協議和地址解析協議(ARP)。有關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層處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層的重要目的。
第4層是處理信息的傳輸層。第4層的數據單元也稱作數據包(packets)。但是,當你談論TCP等具體的協議時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數據單元稱為段(segments)而UDP協議的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報(datagrams)”。這個層負責獲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須跟蹤數據單元碎片、亂序到達的數據包和其它在傳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理解第4層的另一種方法是,第4層提供端對端的通信管理。像TCP等一些協議非常善于保證通信的可靠性。有些協議并不在乎一些數據包是否丟失,UDP協議就是一個主要例子。
現在快要到7層了,我們很想知道第5層和第6層有些什么功能。可以說,它們都是沒有用的。
有一些應用程序和協議在5層和6層。但是,對于理解網絡問題來說,談論這些問題沒有任何益處。請大家注意,第7層是“一切”。7層也稱作“應用層”,是專門用于應用程序的。如果你的程序需要一種具體格式的數據,你可以發明一些你希望能夠把數據發送到目的地的格式,并且創建一個第7層協議。SMTP、DNS和FTP都是7層協議。
學習OSI模型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它實際代表什么意思。
假如你是一個網絡上的操作系統。在1層和2層工作的網卡將通知你什么時候有數據到達。驅動程序處理2層幀的出口,通過它你可以得到一個發亮和閃光的3層數據包(希望是如此)。作為操作系統,你將調用一些常用的應用程序處理3層數據。如果這個數據是從下面發上來的,你知道那是發給你的數據包,或者那是一個廣播數據包(除非你同時也是一個路由器,不過,暫時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如果你決定保留這個數據包,你將打開它,并且取出4層數據包。如果它是TCP協議,這個TCP子系統將被調用并打開這個數據包,然后把這個7層數據發送給在目標端口等待的應用程序。這個過程就結束了。
當要對網絡上的其它計算機做出回應的時候,每一件事情都以相反的順序發生。7層應用程序將把數據發送給TCP協議的執行者。然后,TCP協議在這些數據中加入額外的文件頭。在這個方向上,數據每前進一步體積都要大一些。TCP協議在IP協議中加入一個合法的TCP字段。然后,IP協議把這個數據包交給以太網。以太網再把這個數據作為一個以太網幀發送給驅動程序。然后,這個數據通過了這個網絡。這條線路中的路由器將部分地分解這個數據包以獲得3層文件頭,以便確定這個數據包應該發送到哪里。如果這個數據包的目的地是本地以太網子網,這個操作系統將代替路由器為計算機進行地址解析,并且把數據直接發送給主機。
這個過程確實簡化了。但是,如果你能夠按照這個進程來做,并且理解數據包在每一個階段都會發生什么事情,你就征服了理解網絡的相當大的一部分問題。當你開始討論每一個協議實際上做什么的時候,一切都會變得非常復雜。如果你剛剛開始學習,在你理解復雜的事情在設法完成什么任務之前,請你先忽略這些復雜的事情。這樣會提高你的學習熱情。
在以后的文章里,我們將沿著網絡棧向上旅行,通過討論常用的協議和這些協議的工作原理來詳細研究每一層。
小結
?與其苦鉆OSI模型中的各協議不如好好理解路由器和主機如何利用網絡棧傳輸數據
?2層數據稱作幀,不包含IP地址。IP地址和數據包在3層,MAC地址在2層。
?除非你是一臺路由器,通過網絡棧向上發來的數據是給你的,通過網絡棧向下發送的數據是你發送的。
posted @
2006-06-01 17:50 Jerry Cat 閱讀(375)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
/********************************************\
|????歡迎轉載, 但請保留作者姓名和原文鏈接, 祝您進步并共勉!???? |
\********************************************/
關于"Effective C++"中的new/delete的補充
作者: Jerry Cat
時間: 2006/06/01
鏈接:?http://www.shnenglu.com/jerysun0818/archive/2006/06/01/8009.html
在條款9中強調了要避免遮掩了new的正規形式
那么new有多少種正規形式? 對于一個完整的new它應該有下面四種類型:
void * operator new (size_t size)
{ return ::operator new (size); }
void operator delete(void * p)
{ ::operator delete (p); }
void * operator new[](size_t size)
{ return ::operator new (size * n); }
void operator delete[](void *p)
{ ::operator delete (p); }
void * operator new(size_t size, void *p)
{ return p; }
void operator delete(void *p, void *p2)
{ ::operator delete(p); }
void * operator new[](size_t size, void *p)
{ return ::operator new (size * n); }
void operator delete[](void *p, void *p2)
{ ::operator delete (p); }
尤其是對于[]的操作,要重點注意。
下面是new所對應的調用方法。
void foo();
new T;
new T[10]
new (foo)T;
new (foo)T[10];
所以對于類的設計者來說,如果要重載new操作,最好是實現所有的new操作,以防萬一。
posted @
2006-06-01 02:08 Jerry Cat 閱讀(819) |
評論 (1) |
編輯 收藏
/********************************************\
|????歡迎轉載, 但請保留作者姓名和原文鏈接, 祝您進步并共勉!?????????? |
\********************************************/
標準C++ RTTI的仿MFC實現 - 只用2個宏來實現"根據對象名創建對象"
作者: Jerry Cat
時間: 2006/05/30
鏈接:?http://www.shnenglu.com/jerysun0818/archive/2006/05/30/7895.html
1. 起由:
C++ RTTI缺乏一些運行時信息即便是C++98這方面也不好使,無法根據對象名直接創建對象. 所以MFC為了實現序列化,從頭構造了自己的RTTI信息,并定義了一整套宏. 具體可以參考MFC源代中一下類和宏的實現:
CRuntimeClass, CObject, DECLARE_DYNAMIC, IMPLEMENT_DYNAMIC
2. 需求:
本人正在寫一個做集成測試的工具,有一個配置哪些case需要做測試的配置文件,類似結構如下:
<ut>
???? <case name="case1"/>
???? <case name="case2"/>
</ut>
因此當測試工具導入改配置信息時候,必須能夠根據 "case1", "case2"等名字創建相應的Case對象. 顯然C++沒有提供類似的功能.
3. 實現:
仿照MFC Serialize的實現,定義一個基類和2個宏. 需要被動態創建的對象從該基類派生,并將2個宏注冊到對象工廠(Factory對象),然后就
可以用該對象工廠根據對象名創建對象.
基類和宏的定義:
class CUTObject
{
public:
??? virtual ~CUTObject(){}
??? virtual void? SetUTName(CFString name);
??? virtual CFString GetUTName();
??? virtual CUTObject* Clone(){ return NULL; }
private:
??? CFString m_strUTName;
};
#define DECLARE_UTOBJECT(className) \
public: \
???????? virtual CUTObject* Clone() \
???????? { return new className(); }\
???????? static CUTObject* CreateObject() \
???????? { return new className(); } \
???????? static bool? RegisterObject(CFString utName) \
???????? { \
??????????? className *pObj = (className*)CreateObject(); \
??????????? CUTFactory *pFactory = CUTFactory::Instance(); \
??????????? pFactory->RegisterObject(utName, pObj); \
??????????? return true; \
????????? }
#define REGISTER_UTOBJECT(utName, className) bool b##className = className::RegisterObject(utName);
類工廠是一個標準的Singleton模式,提供2個方法 - RegisterObject和CreateObject:
class CUTFactory
{
public:
??? static CUTFactory* Instance();
private:
??? CUTFactory();
??? CUTFactory(const CUTFactory& other){}
??? CUTFactory& operator=(const CUTFactory& other){}
public:
??? bool? RegisterObject(CFString name, CUTObject *pObj);
??? CUTObject* CreateObject(CFString name);
private:
??? static CUTFactory* m_pInstance;
??? static std::map<CFString, CUTObject*> m_mapObjects;
};
4. 小結:
最關鍵的代碼是:
#define REGISTER_UTOBJECT(utName, className) bool b##className = className::RegisterObject(utName);
這行代碼被調用時,對象className將會以utName的名字注冊到對象工廠.
實際上是簡單調用className::RegisiterObject方法.
創建一個className的實例,然后將該實例放置到Factory的數組中.
因為DECLARE_UTOBJECT宏為每個對象定義了Clone方法,所以類工廠可以從該數組中的實例來創建該對象的其他實例.
至于REGISTER_UTOBJECT為什么要定義一個bool b##className對象,完全是因為這樣寫才能通過編譯器檢查. 編譯器讀到className::RegisterObejct(utName)時候,會認為這是在進行一個函數定義而不是進行一個函數調用. 只有明確指定返回值的情況下,才被認為是函數調用.
posted @
2006-05-30 19:43 Jerry Cat 閱讀(1304)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
/********************************************\
|????歡迎轉載, 但請保留作者姓名和原文鏈接, 祝您進步并共勉!?????????? |
\********************************************/
VC學習小技巧一: 說明使用一個非模態對話框應注意問題
作者: Jerry Cat
時間: 2006/05/30
鏈接:?http://www.shnenglu.com/jerysun0818/archive/2006/05/30/7894.html
使用一個非模態對話框應該注意一定要在樣式中包含WS_VISIBLE才能正常顯示;創建對話框使用CreateDialog() 函數;消息循環部分應該使用IsDialogMessage過濾消息;關閉對話框使用函數 DestroyWindow()
posted @
2006-05-30 18:45 Jerry Cat 閱讀(1361)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
/********************************************\
|????歡迎轉載, 但請保留作者姓名和原文鏈接, 祝您進步并共勉!???? |
\********************************************/
C++異常處理一例
作者: Jerry Cat
時間: 2006/05/30
鏈接:?http://www.shnenglu.com/jerysun0818/archive/2006/05/30/7851.html
#include<fstream.h>
#include<iostream.h>
#include<stdlib.h>
void main()
{
??? ifstream source("c:\abc.txt");? //打開文件
??? char line[128];
??? try //定義異常
??? {
??????? if (source.fail())
??????? throw "txt";? //拋擲異常
??? }
??? catch(char * s)?? //定義異常處理
??? {
??????? cout<<"error opening the file "<<s<<endl;
??????? exit(1);
??? }
??? while(!source.eof())
??? {
??????? source.getline(line, sizeof(line));
??????? cout<<line<<endl;}
??????? source.close();
??? }
}
posted @
2006-05-30 01:38 Jerry Cat 閱讀(685) |
評論 (1) |
編輯 收藏
[轉]網絡基礎知識講座之二:理解子網和CIDR
http://www.shnenglu.com/jerysun0818/archive/2006/05/28/7782.html
歡迎光臨此網絡講座第二講。這一次,我們將學習有關子網和CIDR(無類域間路由)的知識。我們希望能夠以比某些圖書提供的更容易管理的方式學習這些知識。
讓我們先搞清楚一件事情:在子網中是沒有“類別”的。在以前,網絡分為A類、B類和C類。這些網絡只能分為相等的幾部分,因此現在我們引入了可變長度子網掩碼(VLSM)來解決這個問題。老類別的C類網絡是一個24位網絡地址,B類網絡是一個16位網絡地址,A類網絡是一個8位網絡地址(如果你不清楚這個含義,請參閱“理解IP地址”那一講)。這就是你需要了解的有關網絡類別的全部內容。這些網絡類別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一個IP地址由一個主機部分和一個網絡部分組成。與子網掩碼配合使用,你可以確定這個地址中哪一個部分是網絡部分、這個網絡有多大和網絡開始的地方在哪里。操作系統需要知道這些信息,以便確定本地子網使用什么IP地址以及哪些地址屬于外網并需要一臺路由器來訪問那些地址。相鄰的路由器也需要知道這個子網有多大,以便這些路由器僅向這個方向發送合適的通信。一個網絡地址中主機部分與網絡部分的劃分完全是由子網掩碼確定的。
CIDR(發音為“cider”的網絡地址使用網絡/子網掩碼的風格。這個IP地址/子網掩碼的組合能告訴你很多信息:
網絡部分/主機部分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上述32位字符串代表一個16位網絡,因為這個地址中的16位被掩蓋了。
在本文中的例子(和現實世界)中,某些子網掩碼被反復提及。這些子網掩碼本身并不特殊。子網地址就是一個簡單的32位字符串,其中有任何位數被掩蓋(MASK)。不過,使用一個常用的子網掩碼(如24位網絡地址)開始研究對于記憶和理解關于子網的概念和劃分非常有利。
讓我們先看一下個標準的子網劃分表,這個表中也包括了一些有趣的其它信息:
子網掩碼位數
|
24位子網數量
|
一個子網的地址數量
|
對主機部分的位挪用
|
/24
|
1
|
256
|
0
|
/25
|
2
|
128
|
1
|
/26
|
4
|
64
|
2
|
/27
|
8
|
32
|
3
|
/28
|
16
|
16
|
4
|
/29
|
32
|
8
|
5
|
/30
|
64
|
4
|
6
|
/31
|
128
|
2
|
7
|
由于是二進制數字,這使一個31位網絡有兩個可用的IP地址。設想一下這個子網:2.2.2.0/31。如果我們以二進制來表達這個網絡地址,這個地址看起來是這樣的:
00000010.00000010.00000010.00000000 (2.2.2.0)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 (31)
子網掩碼“掩蓋”被網絡部分使用的位數。這意味著被掩蓋的位數將用于網絡地址部分。可供主機地址使用的位數等于1。這個數字可以是一個0或者一個1。這就導致了兩個可用的IP地址,就像上面的表格顯示的一樣。另外,從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到,子網掩碼(從主機部分挪用的)位數每增加一,子網中可用的地址數量就被削減一半。
現在讓我們來分析“192.168.0.200/26”的廣播地址、網絡地址和掩碼。這個IP地址的掩碼很簡單:為255.255.255.192(26位子網掩碼的含義是主機用6位,2的6次方等于64,255減去64減1等于192)。你能夠在網絡上查到子網地址表。這個表還能為你列出所有的信息。但是,我們更感興趣地是教人們理解這里所發生的事情。這個子網掩碼可以告訴你,這個網絡地址中惟一需要我們關心的部分是最后一個字節:廣播地址和網絡地址的開頭都是192.168.0。
搞清楚這最后一個字節的含義很像是為一個劃分一個24位網絡。但是,如果這個提示對你沒有幫助,你甚至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每一個26位地址的網絡都有64臺主機。這個網絡的地址范圍是從.0至.63、從.64至.127,從.128至.191,以及從.192至.255。我們的地址192.168.0.200/26在.192至.255網段中。因此,這個網絡的地址是192.168.0.192/26。這個廣播地址就更簡單:192用二進制表示是11000000。取最后的6位數(這些字節被掩碼“關閉”了),把這些字節“打開”,你得到了什么?192.168.0.255。來看一下你是否已經理解了這一切,現在計算192.168.0.44/26的網絡地址和廣播地址。(網絡地址:192.168.0.0/26;廣播地址:192.168.0.63)。
一開始這些地址是很難一下子就看出來。這時制作一個表格會很有幫助。如果你計算出你要每一個子網有6臺主機(包括不能使用的網絡和廣播地址是8臺主機),你就可以制作下面這個表格。下面是2.2.2.0/29、2.2.2.8/29、2.2.2.16/29以及最后一個子網是2.2.2.249/29。
子網編號
|
網絡地址
|
第一個IP
|
最后一個IP
|
廣播地址
|
1
|
2.2.2.0
|
2.2.2.1
|
2.2.2.6
|
2.2.2.7
|
2
|
2.2.2.8
|
2.2.2.9
|
2.2.2.14
|
2.2.2.15
|
3
|
2.2.2.16
|
2.2.2.17
|
2.2.2.22
|
2.2.2.23
|
32
|
2.2.2.249
|
2.2.2.250
|
2.2.2.254
|
2.2.2.255
|
實際上,你很可能偶爾發現這樣的網絡。這種網絡劃分為三個26位網絡地址,并且最后一個26位網絡地址分為兩個27位網絡地址。如果你已經能夠制作上述表格將會更容易理解這個問題。
這就是你需要知道的全部東西。在16位網絡地址和24位網絡地址范圍內使用更大的子網是比較復雜的。但是,原則是一樣的。都是一個32位地址和一個子網掩碼。然而,一定要認識到子網的使用是受到某些限制的。我們不能分配以10.1.0.32開頭的26位網絡地址。如果我們把10.1.0.32/26的IP地址和子網掩碼發送給大多數操作系統,操作系統只會認為我們發送的起始地址是10.1.0.0/26。這是因為26位地址空間需要64個地址,而子網劃分會從這個位數的自然分界線開始。因些,如果在上述表格中,你把某子網從2.2.2.3/29開始?實際的結果卻是2.2.2.0/29。
這些復雜的問題確實需要一個簡明的例子。請記住,當你從這個網絡主機部分提取另一位以便創建一個更大的子網掩碼時,IP地址數量在一個子網內是如何被減少一半的。這個原則在相反的情況下也發揮作用。如果我們有一個擁有128臺主機的25位網絡地址,并且從網絡(掩碼)部分挪用一位,我們現在就有一個擁有256臺主機的24位網絡地址。使用搜索引擎Google在網絡上搜索“subnet table”(子網表),可以立即看到子網掩碼與網絡大小的關系。如果一個16位網絡地址擁有65535個地址,一個17位網絡地址擁有的網絡地址將減少一半,一個15位網絡地址擁有的網絡地址將提高一倍。這是非常令人激動的。實踐,實踐,再實踐。這是讓你理解這個原理的好方法。不要忘記,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歸結到網絡的位數問題。
如果你要更多地了解子網,下一步應該是閱讀一些路由協議。我們將很快介紹一些路由協議。不過,在這個教程的下一講網絡中,我們先開始我們的OSI模型之旅。
小結
?CIDR IP地址有一個主機部分和一個網絡部分。而子網掩碼指定網絡部分使用的位數,地址中這些位將不會改變。
?子網是通過簡單地在32位數字中上下移動網絡與主機部分的分界來創建。
?如果你從已知的子網掩碼開始學習,復雜的地址是很容易理解的。一個17位網絡地址的數量是一個16位網絡地址的一半。16位網絡中有6.5萬個地址。
posted @
2006-05-28 20:02 Jerry Cat 閱讀(300)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
網絡沒有地址就不能工作:只要你發送某種東西,你就需要具體說明這個東西要發到哪里和從哪里發出來的。要做一個高效率的網絡工程師或者管理員,你需要全面理解IP地址:你需要能夠依靠自己思考。如果發生了某些問題,很可能是某些地址分配不正確。迅速查明故障所在位置對于英雄和普通人來說是有很大區別的。普通人需要很長時間才能修復這個問題。在下一篇文章介紹子網之前,我想以最原始的格式全面介紹一下IP地址。這對于理解子網是非常重要的。
IPv4地址和32位數字
IP地址只是32位二進制數字。但是,它們是重要的二進制數字:你需要知道如何處理這些數字。當處理子網掩碼的時候,新的網絡管理員一般會混淆他們沒有記住的子網掩碼。所有這些子網掩碼的總和是移動代表一個“網絡”的地址部分與代表一臺“主機”的部分之間的界限。一旦你適應了這種關于IP地址和子網掩碼的思維方式,你就掌握了IP地址的方法。
二進制非常簡單。在二進制中,數碼只有0和1。一個32位數碼有32個0和1。我們都適應十進制數碼。在十進制中,數碼中的每一個位置都可以是0至9之間的任何一個數字。在二進制中,每一個位置或者是一個0,或者是一個1。下面是以二進制表示的255.255.255.0的地址。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
為了方便,網絡工程師一般把IP地址分為4個8位字段,或者稱作8位字節。在8位數字中,如果所有的字節都設置為1,那么,這個數碼等于255。在上面的地址中,11111111代表255,00000000代表0。
二進制發揮作用的方法是以二次方為基礎的。每一個字節代表一個不同的二次方。從左手端開始,最有意義的數位,數字以下列方式組成:
2的次方
|
232
|
...
|
2
7
|
2
6
|
2
5
|
2
4
|
2
3
|
2
2
|
2
1
|
2
0
|
小數
|
4,294,967,296
|
...
|
128
|
64
|
32
|
16
|
8
|
4
|
2
|
1
|
這個結果是加法。這就是說,如果所有的字節不變,你可以為每一個位置簡單地加2的次方值。例如,如果我們有一個8位數11111111,我們可以簡單地加:27 + 2 6 +
2 5 + 2 4 + 2 3 + 2 2 + 2 1 + 2 0 = 255
現在我們設法理解一個不平凡的例子:11110000
我們可以看到,在上述8位數中,有4位數是“固定的”。把這些位置上的2的次方的值加起來,結果是:27 + 26 + 2 5 + 2 4 = 240
就是這樣簡單。如果你能把二進制數字轉換為小數形式,你就很容易猜出子網掩碼和網絡地址。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介紹這個問題。
現在,把重點集中在32位IPv4地址本身,有一些不同的類型需要了解。所有的IP地址都可以在0.0.0.0至255.255.255.255的數字范圍內。但是,有些地址有特殊用途。
環回地址(loopback):
不離開主機的數據包(也就是說,這些數據包不會通過外部網絡接口)。例如:127.0.0.1
??????? 單播地址:
指定向一個IP地址發送的數據包。例如:2.2.2.2
多播地址:
被路由器復制并且最終由組播路由機制轉發的數據包。例如:226.0.0.2
有限廣播:
一個廣播數據包,發送給每一臺主機,僅限于本地子網。例如:255.255.255.255
定向廣播:
發送到一個具體子網的數據包,然后進行廣播。例如,假如我們不在這個子網,使用的地址是:1.1.1.255
還有一些IP地址的特殊情況,包括專用和組播地址。在224.0.0.0至239.255.255.255之間的地址范圍是為組播保留的。在互聯網上,任何低于這個范圍的地址都可能成為被攻擊的目標,除非為RFC 1918保留的地址和為一些其它特殊用途分配的地址。這些1918地址是專用地址,這就意味著互聯網路由器不會發送這些地址。這個地址范圍包括:
? 10.0.0.0 -10.255.255.255
? 172.16.0.0 - 172.31.255.255
? 192.168.0.0 - 192.168.255.255
這些IP地址能夠分配給本地的許多計算機,你愿意分配給多少臺計算機都可以。但是,在這些計算機訪問互聯網之前,這些地址必須翻譯成能夠全球路由的地址。這個工作通常由網絡地址轉換(NAT)完成。1918地址并不是惟一保留的地址空間。但是,這些地址的定義為“本地站點”。組播也有一個保留的地址范圍。這個地址范圍并不是連接到互聯網的:224.0.0.0 至224.0.0.255是組播“本地連接”的地址。
為了提供這個講座的下一篇文章的必要的背景知識,我們需要確認大家都理解一個本地子網的概念。一旦我們分配給一臺計算機一個合法的地址,假如子網掩碼設置正確,這臺計算機就可以同本地網絡對話。子網掩碼告訴這個操作系統哪一個IP地址在本地子網上,哪一個IP地址不在本地子網上。我們希望與之對話的IP地址位于本地子網,那么,這個操作系統不用使用路由器就能夠直接與它對話。換句話說,操作系統能夠使用ARP協議獲得目標系統的物理地址并且開始對話。IP地址和子網掩碼的設置對于普通的24位網絡來說是非常簡單的。標準的255.255.255.0子網掩碼的意思是前三個八位字節是網絡地址,最后的部分是為主機保留的。例如,一臺計算機被分配了10.0.0.1的IP地址和255.255.255.0的子網掩碼(如果你用二進制書寫的話是24位),這臺計算機能夠同10.0.0.1至10.0.0.255地址范圍內的任何人對話。
一定要消化這里講的一切內容,因為下一講我們將介紹使用CIDR(無類域間路由選擇)設置子網的內容。
小結
?IP地址只是32位數字。子網掩碼只是一個能夠上下滑動這個IP地址字節的“蓋子”,以便創建更大或者更小的網絡。
?一個IP地址的網絡部分告訴主機它的本地子網有多大,本地子網然后告訴主機它可以直接與誰對話。
?單向廣播數據包發送到一臺計算機,廣播數據包發送到許多臺計算機。
posted @
2006-05-27 20:58 Jerry Cat 閱讀(663) |
評論 (3) |
編輯 收藏
[轉]C程序設計的常用算法
算法(Algorithm):計算機解題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步驟。算法的描述:是對要解決一個問題或要
完成一項任務所采取的方法和步驟的描述,包括需要什么數據(輸入什么數據、輸出什么結果)、采
用什么結構、使用什么語句以及如何安排這些語句等。通常使用自然語言、結構化流程圖、偽代碼等來描述算法。
一、計數、求和、求階乘等簡單算法
此類問題都要使用循環,要注意根據問題確定循環變量的初值、終值或結束條件,更要注意用來
表示計數、和、階乘的變量的初值。
例:用隨機函數產生100個[0,99]范圍內的隨機整數,統計個位上的數字分別為1,2,3,4,5,
6,7,8,9,0的數的個數并打印出來。
本題使用數組來處理,用數組a[100]存放產生的確100個隨機整數,數組x[10]來存放個位上的數字
分別為1,2,3,4,5,6,7,8,9,0的數的個數。即個位是1的個數存放在x[1]中,個位是2的個數存
放在x[2]中,……個位是0的個數存放在x[10]。
void main()
{
??? int a[101],x[11],i,p;
??? for(i=0;i<=11;i++)
??????? x[i]=0;
??? for(i=1;i<=100;i++)
??? {
??????? a[i]=rand() % 100;
??????? printf("%4d",a[i]);
??????? if(i%10==0)printf("\n");
??? }
??? for(i=1;i<=100;i++)
??? {
??????? p=a[i]%10;
??????? if(p==0) p=10;
??????????? x[p]=x[p]+1;
??? }
??? for(i=1;i<=10;i++)
??? {
??????? p=i;
??????? if(i==10) p=0;
??????????? printf("%d,%d\n",p,x[i]);
??? }
??? printf("\n");
}
二、求兩個整數的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
分析:求最大公約數的算法思想:(最小公倍數=兩個整數之積/最大公約數)
(1) 對于已知兩數m,n,使得m>n;
(2) m除以n得余數r;
(3) 若r=0,則n為求得的最大公約數,算法結束;否則執行(4);
(4) m←n,n←r,再重復執行(2)。
例如: 求 m=14 ,n=6 的最大公約數. m n r
14 6 2
6 2 0
void main()
{
??? int nm,r,n,m,t;
??? printf("please input two numbers:\n");
??? scanf("%d,%d",&m,&n);
??? nm=n*m;
??? if (m<n)
??? {
??????? t=n; n=m; m=t; }
??????? r=m%n;
??? while (r!=0)
??? {
??????? m=n; n=r; r=m%n;
??? }
??? printf("最大公約數:%d\n",n);
??? printf("最小公倍數:%d\n",nm/n);
}
三、判斷素數
只能被1或本身整除的數稱為素數 基本思想:把m作為被除數,將2—INT( )作為除數,如果都
除不盡,m就是素數,否則就不是。(可用以下程序段實現)
void main()
{
??? int m,i,k;
??? printf("please input a number:\n");
??? scanf("%d",&m);
??? k=sqrt(m);
??? for(i=2;i<k;i++)
??????? if(m%i==0)
??????????? break;
??? if(i>=k)
??????? printf("該數是素數");
??? else
??????? printf("該數不是素數");
}
將其寫成一函數,若為素數返回1,不是則返回0
int prime( m%)
{
??? int i,k;
??? k=sqrt(m);
??? for(i=2;i<k;i++)
??????? if(m%i==0)
??????????? return 0;
??? return 1;
}
四、驗證哥德巴赫猜想
(任意一個大于等于6的偶數都可以分解為兩個素數之和)
基本思想:n為大于等于6的任一偶數,可分解為n1和n2兩個數,分別檢查n1和n2是否為素數,如都是,
則為一組解。如n1不是素數,就不必再檢查n2是否素數。先從n1=3開始,檢驗n1和n2(n2=N-n1)是否
素數。然后使n1+2 再檢驗n1、n2是否素數,… 直到n1=n/2為止。
利用上面的prime函數,驗證哥德巴赫猜想的程序代碼如下:
#include "math.h"
int prime(int m)
{ int i,k;
k=sqrt(m);
for(i=2;i<k;i++)
if(m%i==0) break;
if(i>=k)
return 1;
else
return 0;
}
main()
{ int x,i;
printf("please input a even number(>=6):\n");
scanf("%d",&x);
if (x<6||x%2!=0)
printf("data error!\n");
else
for(i=2;i<=x/2;i++)
if (prime(i)&&prime(x-i))
{
printf("%d+%d\n",i,x-i);
printf("驗證成功!");
break;
}
}
五、排序問題
1.選擇法排序(升序)
基本思想:
1)對有n個數的序列(存放在數組a(n)中),從中選出最小的數,與第1個數交換位置;
2)除第1 個數外,其余n-1個數中選最小的數,與第2個數交換位置;
3)依次類推,選擇了n-1次后,這個數列已按升序排列。
程序代碼如下:
void main()
{
??? int i,j,imin,s,a[10];
??? printf("\n input 10 numbers:\n");
??? for(i=0;i<10;i++)
??????? scanf("%d",&a[i]);
??? for(i=0;i<9;i++)
??? {
??????? imin=i;
??????? for(j=i+1;j<10;j++)
??????????? if(a[imin]>a[j])
??????????????? imin=j;
??????? if(i!=imin)
??????? {
??????????? s=a[i];
??????????? a[i]=a[imin];
??????????? a[imin]=s;
??????? }
??????? printf("%d\n",a[i]);
??? }
}
2.冒泡法排序(升序)
基本思想:(將相鄰兩個數比較,小的調到前頭)
1)有n個數(存放在數組a(n)中),第一趟將每相鄰兩個數比較,小的調到前頭,經n-1次兩兩相鄰比
??? 較后,最大的數已“沉底”,放在最后一個位置,小數上升“浮起”;
2)第二趟對余下的n-1個數(最大的數已“沉底”)按上法比較,經n-2次兩兩相鄰比較后得次大的數;
3)依次類推,n個數共進行n-1趟比較,在第j趟中要進行n-j次兩兩比較。
程序段如下
void main()
{
??? int a[10];
??? int i,j,t;
??? printf("input 10 numbers\n");
??? for(i=0;i<10;i++)
??????? scanf("%d",&a[i]);
??? printf("\n");
??? for(j=0;j<=8;j++)
??? for(i=0;i<9-j;i++)
??????? if(a[i]>a[i+1])
??????? {
??????????? t=a[i];
??????????? a[i]=a[i+1];
??????????? a[i+1]=t;
??????? }
??? printf("the sorted numbers:\n");
??? for(i=0;i<10;i++)
??????? printf("%d\n",a[i]);
}
3.合并法排序(將兩個有序數組A、B合并成另一個有序的數組C,升序)
基本思想:
1)先在A、B數組中各取第一個元素進行比較,將小的元素放入C數組;
2)取小的元素所在數組的下一個元素與另一數組中上次比較后較大的元素比較,重復上述比較過程,
??? 直到某個數組被先排完;
3)將另一個數組剩余元素抄入C數組,合并排序完成。
程序段如下:
void main()
{
??? int a[10],b[10],c[20],i,ia,ib,ic;
??? printf("please input the first array:\n");
??? for(i=0;i<10;i++)
??????? scanf("%d",&a[i]);
??? for(i=0;i<10;i++)
??????? scanf("%d",&b[i]);
??? printf("\n");
??? ia=0;ib=0;ic=0;
??? while(ia<10&&ib<10)
??? {
??????? if(a[ia]<b[ib])
??????? {
??????????? c[ic]=a[ia];
??????????? ia++;
??????? }
??????? else
??????? {
??????????? c[ic]=b[ib];
??????????? ib++;
??????? }
??????? ic++;
??? }
??? while(ia<=9)
??? {
??????? c[ic]=a[ia];
??????? ia++;
??????? ic++;
??? }
??? while(ib<=9)
??? {
??????? c[ic]=b[ib];
??????? b++;
??????? ic++;
??? }
??? for(i=0;i<20;i++)
??????? printf("%d\n",c[i]);
}
六、查找問題
1.①順序查找法(在一列數中查找某數x)
基本思想:一列數放在數組a[1]---a[n]中,待查找的數放在x 中,把x與a數組中的元素從頭到尾
??? 一一進行比較查找。用變量p表示a數組元素下標,p初值為1,使x與a[p]比較,如果x不等于a[p],
??? 則使p=p+1,不斷重復這個過程;一旦x等于a[p]則退出循環;另外,如果p大于數組長度,循環也
??? 應該停止。(這個過程可由下語句實現)
void main()
{
??? int a[10],p,x,i;
??? printf("please input the array:\n");
??? for(i=0;i<10;i++)
??????? scanf("%d",&a[i]);
??? printf("please input the number you want find:\n");
??? scanf("%d",&x);
??? printf("\n");
??? p=0;
??? while(x!=a[p]&&p<10)
??????? p++;
??? if(p>=10)
??????? printf("the number is not found!\n");
??? else
??????? printf("the number is found the no%d!\n",p);
}
思考:將上面程序改寫一查找函數Find,若找到則返回下標值,找不到返回-1
②基本思想:一列數放在數組a[1]---a[n]中,待查找的關鍵值為key,把key與a數組中的元素從頭到尾
一一進行比較查找,若相同,查找成功,若找不到,則查找失敗。(查找子過程如下。index:存放
找到元素的下標。)
void main()
{
??? int a[10],index,x,i;
??? printf("please input the array:\n");
??? for(i=0;i<10;i++)
??????? scanf("%d",&a[i]);
??? printf("please input the number you want find:\n");
??? scanf("%d",&x);
??? printf("\n");
??? index=-1;
??? for(i=0;i<10;i++)
??????? if(x==a[i])
??????? {
??????????? index=i;
??????????? break;
??????? }
??? if(index==-1)
??????? printf("the number is not found!\n");
??? else
??????? printf("the number is found the no%d!\n",index);
}
2.折半查找法(只能對有序數列進行查找)
基本思想:設n個有序數(從小到大)存放在數組a[1]----a[n]中,要查找的數為x。用變量bot、
??? top、mid 分別表示查找數據范圍的底部(數組下界)、頂部(數組的上界)和中間,
??? mid=(top+bot)/2,折半查找的算法如下:
(1)x=a(mid),則已找到退出循環,否則進行下面的判斷;
(2)x<a(mid),x必定落在bot和mid-1的范圍之內,即top=mid-1;
(3)x>a(mid),x必定落在mid+1和top的范圍之內,即bot=mid+1;
(4)在確定了新的查找范圍后,重復進行以上比較,直到找到或者bot<=top。
將上面的算法寫成如下程序:
void main()
{
??? int a[10],mid,bot,top,x,i,find;
??? printf("please input the array:\n");
??? for(i=0;i<10;i++)
??????? scanf("%d",&a[i]);
??? printf("please input the number you want find:\n");
??? scanf("%d",&x);
??? printf("\n");
??? bot=0;top=9;find=0;
??? while(bot<top&&find==0)
??? {
??????? mid=(top+bot)/2;
??????? if(x==a[mid])
??????? {
??????????? find=1;
??????????? break;
??????? }
??????? else if(x<a[mid])
??????????? top=mid-1;
??????? else
??????????? bot=mid+1;
??? }
??? if (find==1)
??????? printf("the number is found the no%d!\n",mid);
??? else
??????? printf("the number is not found!\n");
}
七、插入法
把一個數插到有序數列中,插入后數列仍然有序
基本思想:n個有序數(從小到大)存放在數組a(1)—a(n)中,要插入的數x。首先確定x插在數組
??? 中的位置P;(可由以下語句實現)
#define N 10
void insert(int a[],int x)
{
??? int p, i;
??? p=0;
??? while(x>a[p]&&p<N)
??????? p++;
??? for(i=N; i>p; i--)
??????? a[i]=a[i-1];
??? a[p]=x;
}
main()
{
??? int a[N+1]={1,3,4,7,8,11,13,18,56,78}, x, i;
??? for(i=0; i<N; i++)
??????? printf("%d,", a[i]);
??? printf("\nInput x:");
??? scanf("%d", &x);
??? insert(a, x);
??? for(i=0; i<=N; i++) printf("%d,", a[i]);
??????? printf("\n");
}
八、矩陣(二維數組)運算
(1)矩陣的加、減運算
C(i,j)=a(i,j)+b(i,j) 加法
C(i,j)=a(i,j)-b(i,j) 減法
(2)矩陣相乘
(矩陣A有M*L個元素,矩陣B有L*N個元素,則矩陣C=A*B有M*N個元素)。矩陣C中任一元素
(i=1,2,…,m; j=1,2,…,n)
#define M 2
#define L 4
#define N 3
void mv(int a[M][L], int b[L][N], int c[M][N])
{
??? int i, j, k;
??? for(i=0; i<M; i++)
??? for(j=0; j<N; j++)
??? {
??????? c[i][j]=0;
??????? for(k=0; k<L; k++)
??????????? c[i][j]+=a[i][k]*b[k][j];
??? }
}
main()
{
??? int a[M][L]={{1,2,3,4},{1,1,1,1}};
??? int b[L][N]={{1,1,1},{1,2,1},{2,2,1},{2,3,1}}, c[M][N];
??? int i, j;
??? mv(a,b,c);
??? for(i=0; i<M; i++)
??? {
??????? for(j=0; j<N; j++)
??????????? printf("%4d", c[i][j]);
??????? printf("\n");
??? }
}
(3)矩陣傳置
例:有二維數組a(5,5),要對它實現轉置,可用下面兩種方式:
#define N 3
void ch1(int a[N][N])
{
??? int i, j, t;
??? for(i=0; i<N; i++)
??? for(j=i+1; j<N; j++)
??? {
??????? t=a[i][j];
??????? a[i][j]=a[j][i];
??????? a[j][i]=t;
??? }
}
void ch2(int a[N][N])
{
??? int i, j, t;
??? for(i=1; i<N; i++)
??? for(j= 0; j<i; j++)
??? {
??????? t=a[i][j];
??????? a[i][j]=a[j][i];
??????? a[j][i]=t;
??? }
}
main()
{
??? int a[N][N]={{1,2,3},{4,5,6},{7,8,9}}, i, j;
??? ch1(a); /*或ch2(a);*/
??? for(i=0; i<N; i++)
??? {
??????? for(j=0; j<N; j++)
??????????? printf("%4d", a[i][j]);
??????? printf("\n");
??? }
}
(4)求二維數組中最小元素及其所在的行和列
基本思路同一維數組,可用下面程序段實現(以二維數組a[3][4]為例):
‘變量max中存放最大值,row,column存放最大值所在行列號
#define N 4
#define M 3
void min(int a[M][N])
{
??? int min, row, column, i, j;
??? min=a[0][0];
??? row=0;
??? column=0;
??? for(i=0; i<M; i++)
??? for(j=0; j<N; j++)
??????? if(a[i][j]<min)
??????? {
??????????? min=a[i][j];
??????????? row=i;
??????????? column=j;
??????? }
??? printf("Min=%d\nAt Row%d,Column%d\n", min, row, column);
}
main()
{
??? int a[M][N]={{1,23,45,-5},{5,6,-7,6},{0,33,8,15}};
??? min(a);
}
九、迭代法
算法思想:對于一個問題的求解x,可由給定的一個初值x0,根據某一迭代公式得到一個新的值x1,
這個新值x1比初值x0更接近要求的值x;再以新值作為初值,即:x1→x0,重新按原來的方法求x1,重復
這一過和直到|x1-x0|<ε(某一給定的精度)。此時可將x1作為問題的解。
例:用迭代法求某個數的平方根。 已知求平方根的迭代公式為:
#include<math.h>
float fsqrt(float a)
{
??? float x0, x1;
??? x1=a/2;
??? do
??? {
??????? x0=x1;
??????? x1=0.5*(x0+a/x0);
??? }while(fabs(x1-x0)>0.00001);
??? return(x1);
}
main()
{
??? float a;
??? scanf("%f", &a);
??? printf("genhao =%f\n", fsqrt(a));
}
十、數制轉換
將一個十進制整數m轉換成 →r(2-16)進制字符串。
方法:將m不斷除 r 取余數,直到商為零,以反序得到結果。下面寫出一轉換函數,參數idec為十
進制數,ibase為要轉換成數的基(如二進制的基是2,八進制的基是8等),函數輸出結果是字符串。
char *trdec(int idec, int ibase)
{
??? char strdr[20], t;
??? int i, idr, p=0;
??? while(idec!=0)
??? {
??????? idr=idec % ibase;
??????? if(idr>=10)
??????????? strdr[p++]=idr-10+65;
??????? else
??????????? strdr[p++]=idr+48;
??????? idec/=ibase;
??? }
??? for(i=0; i<p/2; i++)
??? {
??????? t=strdr[i];
??????? strdr[i]=strdr[p-i-1];
??????? strdr[p-i-1]=t;
??? }
??? strdr[p]=’\0’;
??? return(strdr);
}
main()
{
??? int x, d;
??? scanf("%d%d", &x, &d);
??? printf("%s\n", trdec(x,d));
}
十一、字符串的一般處理
1.簡單加密和解密
加密的思想是: 將每個字母C加(或減)一序數K,即用它后的第K個字母代替,變換式公式:c=c+k
例如序數k為5,這時 A→ F, a→f,B→?G… 當加序數后的字母超過Z或z則 c=c+k -26
例如:You are good→ Dtz fwj ltti
解密為加密的逆過程
將每個字母C減(或加)一序數K,即 c=c-k,
例如序數k為5,這時 Z→U,z→u,Y→T… 當加序數后的字母小于A或a則 c=c-k +26
下段程序是加密處理:
#include<stdio.h>
char *jiami(char stri[])
{
??? int i=0;
??? char strp[50],ia;
??? while(stri[i]!=’\0’)
??? {
??????? if(stri[i]>=’A’&&stri[i]<=’Z’)
??????? {
??????????? ia=stri[i]+5;
??????????? if (ia>’Z’)
??????????????? ia-=26;
??????? }
??????? else if(stri[i]>=’a’&&stri[i]<=’z’)
??????? {
??????????? ia=stri[i]+5;
??????????? if (ia>’z’)
??????????????? ia-=26;
??????? }
??????? else
??????????? ia=stri[i];
??????? strp[i++]=ia;
??? }
??? strp[i]=’\0’;
??? return(strp);
}
main()
{
??? char s[50];
??? gets(s);
??? printf("%s\n", jiami(s));
}
2.統計文本單詞的個數
輸入一行字符,統計其中有多少個單詞,單詞之間用格分隔開。
算法思路:
(1)從文本(字符串)的左邊開始,取出一個字符;設邏輯量word表示所取字符是否是單詞內的字符,
??? 初值設為0
(2)若所取字符不是“空格”,“逗號”,“分號”或“感嘆號”等單詞的分隔符,再判斷word是否為1,若
???? word不為1則表是新單詞的開始,讓單詞數num = num +1,讓word =1;
(3)若所取字符是“空格”,“逗號”,“分號”或“感嘆號”等單詞的分隔符, 則表示字符不是單詞內字符,讓word=0;
(4) 再依次取下一個字符,重得(2)(3)直到文本結束。
下面程序段是字符串string中包含的單詞數
#include "stdio.h"
main()
{
??? char c,string[80];
??? int i,num=0,word=0;
??? gets(string);
??? for(i=0;(c=string[i])!='\0';i++)
??????? if(c==' ') word=0;
??????? else if(word==0)
??????? {
??????????? word=1;
??????????? num++;
??????? }
??? printf("There are %d word in the line.\n",num);
}
十二、窮舉法
窮舉法(又稱“枚舉法”)的基本思想是:一一列舉各種可能的情況,并判斷哪一種可能是符合要
求的解,這是一種“在沒有其它辦法的情況的方法”,是一種最“笨”的方法,然而對一些無法用解析法
求解的問題往往能奏效,通常采用循環來處理窮舉問題。
例: 將一張面值為100元的人民幣等值換成100張5元、1元和0.5元的零鈔,要求每種零鈔不少于1張,問有哪幾種組合?
main()
{
??? int i, j, k;
??? printf(" 5元 1元 5角\n");
??? for(i=1; i<=20; i++)
??? for(j=1; j<=100-i; j++)
??? {
??????? k=100-i-j;
??????? if(5*i+1*j+0.5*k==100)
??????????? printf(" %3d %3d %3d\n", i, j, k);
??? }
}
十三、遞歸算法
用自身的結構來描述自身,稱遞歸
VB允許在一個Sub子過程和Function過程的定義內部調用自己,即遞歸Sub子過程和遞歸Function
函數。遞歸處理一般用棧來實現,每調用一次自身,把當前參數壓棧,直到遞歸結束條件;然后從棧
中彈出當前參數,直到棧空。
遞歸條件:(1)遞歸結束條件及結束時的值;(2)能用遞歸形式表示,且遞歸向終止條件發展。
例:編fac(n)=n! 的遞歸函數
int fac(int n)
{
??? if(n==1)
??????? return(1);
??? else
??????? return(n*fac(n-1));
}
main()
{
??? int n;
??? scanf("%d", &n);
??? printf("n!=%d\n", fac(n));
}
posted @
2006-05-27 04:56 Jerry Cat 閱讀(588)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
/********************************************\ |????歡迎轉載, 但請保留作者姓名和原文鏈接, 祝您進步并共勉!???? | \********************************************/
作者: Jerry Cat 時間: 2006/05/25 鏈接:http://www.shnenglu.com/jerysun0818/archive/2006/05/25/7618.html
resource dll
|
|
許多細心的人也許已經注意到,在VC的集成編譯環境 (IDE)中有一個功能,你可以選中一個資源,在上面點擊鼠標右鍵,選 擇Insert Copy,選擇一個不同的Condition。然而我用VC十多年,一直沒有用過這個特性,也從來不知道他是干嗎的。前兩天有 個網友問我這個東西是干嗎的,才下決心去研究一下。仔細研究之后,才發現他是用于資源DLL的。
?
對于提供國際化解決方案的程序設計者而言,根據用戶地區設置來顯示對應的語言界面,將是非常有意義的。本文的目的是提 供一個step by step的建議,讓沒有做過資源dll的人可以從中受益。由于我也沒做過資源dll,研究這個也就半天時間,因此如果 有什么錯誤,也很正常。請發現錯誤的朋友直接發郵件給我。對于你的幫助,我將非常感謝。
主工程的要求
對于一個需要使用資源dll實現國際化的工程,我們必須保證每個展現給用戶的界面元素都必須從資源里獲得。這主要指得是名 目繁多的字符串。程序設計者喜歡用AfxMessageBox顯示信息。在單語言情況下,這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是多語言環境, 這樣做就很難控制這個顯示信息和當前的區域設置匹配。
另外,主工程的設計應該在創建資源dll之前完成。這樣做的原因是,資源dll設計很簡單,花不了多少時間。而如果資源的修 改,如果沒有正確反映到代碼上,有時候程序會莫名其妙的崩潰了,而你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來找到原因。我自己的一個例子 是:我在icon中插入了一個65535色的圖片,程序一直起不來,后來找了很久才找到原因。如果我們按照普通方式設計主工程, 并經過測試證明他工作正常,此時再做資源dll,就會避免在兩個工程之間調試并找原因。
實際上對于增量開發情況,這種資源dll和主工程并存的情況可能難以避免,這時就需要增刪資源特別小心,避免導致錯誤。
為了簡化起見,我創建一個缺省的對話框工程來做測試,步驟如下:
-
啟動Microsoft Visual Studio 6.0
-
點擊File, New
-
選擇Microsoft AppWizard(exe)工程,輸入工程名test,點擊OK
-
選擇Dialog Based,并在What language would you like your resources in?下選擇中文(此時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語言即可,
我不熟悉英文,就選擇中文了)
-
點擊Finish創建工程
創建資源dll工程
我們可以按照下述步驟創建一個資源DLL:
?
-
創建一個普通的WIN32 Dynamic-Link Library(這里取名testdll)
-
把主工程中的所有資源相關的文件(rc,rc2,ico等)加入這個dll工程
-
點擊菜單Build, Configurations,此時,我們應該有Release和Debug兩個配置
-
點擊Add按鈕,以Debug為模板創建DebugEN和DebugCN
-
重復上述步驟,以Release為模板,創建ReleaseEN和ReleaseCN
-
刪除原來的Debug和Release配置,然后點擊Close退出配置對話框
-
按組合鍵ALT+F7彈出Project Settings對話框
-
選擇Resources頁
-
左側選擇All Configurations
-
在Preprocessor Definitions中添加如下宏AFX_RESOURCE_DLL
-
左側選擇Multiple Configurations,選中DebugEN和ReleaseEN
-
重復第10步,輸入AFX_TARG_ENU宏(這是為美國英語而定義的宏English U.S)
-
重復11,12步,為DebugCN和ReleaseCN添加AFX_TARG_CHS宏(這是為簡體中文的宏Chinese Simplified)
-
選擇Link頁,為每個配置指定輸出文件名(我這里分別為testdll_end.dll, testdll_enr.dll, testdll_cnd.dll,testdll_cnr.dll,
分別表示英文debug,英文release和中文相關文件)
-
關閉Project Settings對話框
-
選中Resource View
-
在每個資源ID上右擊,選擇Insert Copy,改變Language為English(U.S)
-
如果為同一種語言你還希望提供根據某個自定義的宏而選擇不同的界面(如UI模式和Service模式),在Condition
中輸入你用以區分的宏名,如SERVICE_DLL。
-
打開每個新創建的資源,根據自己的需要修改資源(注意:這里只建議修改文字、字體,必須嚴格保證不刪除任何資源)
-
保存修改
-
編譯資源DLL
修改主工程
由于我們打算用資源dll來提供資源信息,我們必須對主工程做如下修改:
-
打開工程
-
選擇File View,刪除rc,rc2,ico等和資源密切相關的文件。resource.h請不要刪除
-
在CWinApp中添加一個私有的HMODULE類型的變量m_hResource
-
在InitInstance函數開頭添加如下代碼:
LANGID id = ::GetUserDefaultLangID(); ?switch(id) ?{ ?case 0x804://中文 #ifdef _DEBUG ????? m_hResource = LoadLibrary(_T("D:\\projects\\testdll\\DebugCN\\testdllcnd.dll")); #else ????? m_hResource = LoadLibrary(_T("D:\\projects\\testdll\\ReleaseCN\\testdllcnr.dll")); #endif ????? break; default: #ifdef _DEBUG ????? m_hResource = LoadLibrary(_T("D:\\projects\\testdll\\DebugEN\\testdllend.dll")); #else ??? ??m_hResource = LoadLibrary(_T("D:\\projects\\testdll\\ReleaseCN\\testdllenr.dll")); #endif ?} ?if(m_hResource == NULL) ?{ ????? return FALSE; ?}else{ ????? AfxSetResourceHandle((HINSTANCE)m_hResource); ?}
?此后再做一點簡單的調試,應該就可以了。具體調試,就已經超出我這篇文章所能討論的范圍了。
|
posted @
2006-05-25 10:17 Jerry Cat 閱讀(1187) |
評論 (2) |
編輯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