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自:
http://www.cnblogs.com/randylee/archive/2007/07/19/824555.html
WM5以前的系統中一般都是使用的CEDB數據庫,EDB是WM5中的新特性之一。為了改善應用程序的性能和長期可移植性,CEDB 已經被 EDB 所取代。EDB 利用了 SQL Mobile 使用的存儲子系統,并且提供了明顯優于 CEDB 的性能(尤其是在與持久存儲區一起使用時)。因為 CEDB 提供了與 EDB 完全相同的函數集 ,所有函數都具有相同的名稱和參數列表。但是EDB中也包含了CEDB中所沒有函數,并且創建方法也不相同了,要比CEDB復雜。以下就是EDB的創建和使用法:
一。創建:
1。CeMountDBVol( );//創建卷
2。CeCreateDatabaseWithProps();//卷創建成功后創建EDB
3。CeCreateSession();//EDB創建成功后創建session,用于打開EDB
4。CeOpenDatabaseInSession();//打開EDB
創建EDB時前還要創建一個CEDBASEINFOEX對象,這個對象用于創建EDB中的info,用于設定EDB。
在打開時還要維護一個全局的HANDLE,在以后的操作中是要使用的
二。選擇數據
1。CeSeekDatabaseEx();//定位所要找的數據
2。CeReadRecordPropsEx();//讀出定位的數據
創建一個CEPROPVAL對象,將所要定位數據的條件傳給這個結構。
三。插入數據
CeWriteRecordProps();//數據寫入EDB
創建一個CEPROPVAL對象,或對象數組,將所要寫入的數據傳給這些對象。
四。刪除數據
1。CeSeekDatabaseEx();//定位要刪除的數據
2。CeDeleteRecord();//刪除定位的數據
五。更新數據
所插入數據基本相同,就是將已有數據覆蓋
1。CeSeekDatabaseEx();//定位所要找的數據
2。CeWriteRecordProps();//數據寫入新數據到EDB覆蓋原數據
六。關閉EDB
CloseHandle(打開時的句柄);
在這里關鍵是創建EDB時所選的參數,和對結構體的使用,這樣才能正確定位數據,否則選擇、更新、刪除都無法實現。
另外, MSDN中也有相關的文章
EDB Database Support
http://msdn.microsoft.com/en-us/library/ms885373.aspx
一定要理解的清楚一些。
呵呵,加油。
LCID lcid = GetSystemDefaultLCID();
WORD PriLan = PRIMARYLANGID(lcid);
WORD SubLan = SUBLANGID(lcid); 
switch (PriLan)
{
case LANG_CHINESE:
{
if (SubLan == SUBLANG_CHINESE_SIMPLIFIED)
{
MessageBox(GetForegroundWindow(), _T("simple chs"), _T("note"), MB_OK);
}
else if (SubLan == SUBLANG_CHINESE_TRADITIONAL)
{
MessageBox(GetForegroundWindow(), _T("traditional chs"), _T("note"), MB_OK);
}
}
break;
case LANG_ENGLISH:
{
MessageBox(GetForegroundWindow(), _T("English"), _T("note"), MB_OK);
}
break;
default:
{
MessageBox(GetForegroundWindow(), _T("others"), _T("note"), MB_OK);
}
break;
}計算階段由構造函數體內的所有語句構成。在計算階段中,數據成員的設置被認為是賦值,而不是初始化。
使用初始化列表有兩個原因:
1.必須這樣做:
三種情況下需要使用初始化成員列表
1)對象成員;
2)const修飾的成員;
3)引用成員數據;
(1)如果有一個類成員,它本身是一個類或者是一個結構,而且這個成員它只有一個帶參數的構造函數,而沒有默認構造函數,這時要對這個類成員進行初始化,就必須調用這個類成員的帶參數的構造函數,如果沒有初始化列表,那么他將無法完成第一步,就會報錯。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ABC

{
public:
ABC(int x,int y,int z):a(x),b(y),c(z)
{};
private:
int a;
int b;
int c;
};
class MyClass

{
public:
MyClass(int a,int b,int c):abc(a,b,c)
{}
private:
ABC abc;
};
int main()

{
MyClass o(1,2,3);
return 0;
}(2)當類成員中含有一個const成員時
(3)當類成員中含有一個引用時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ConstRef
{
public:
ConstRef(int i);
void print();
private:
int a;
const int b;//const成員
int &c;//引用
};
ConstRef::ConstRef(int i):b(i),c(a)//含有一個const對象時,或者是一個引用時使用初始化成員列表

{
a = i; // ok
//b = i; // 錯誤
//c = a; // 錯誤
}
void ConstRef::print()

{
cout<<a<<endl;
cout<<b<<endl;
cout<<c<<endl;
}
int main()

{
ConstRef o(1);
o.print();
return 0;
}
2.效率要求這樣做:
類對象的構造順序顯示,進入構造函數體后,進行的是計算,是對他們的賦值操作,顯然,賦值和初始化是不同的,這樣就體現出了效率差異,如果不用成員初始化列表,那么類對自己的類成員分別進行的是一次隱式的默認構造函數的調用,和一次復制操作符的調用,如果是類對象,這樣做效率就得不到保障。
注意:構造函數需要初始化的數據成員,不論是否顯式的出現在構造函數的成員初始化列表中,都會在該處完成初始化,并且初始化的順序和其在聲明時的順序是一致的,與列表的先后順序無關,所以要特別注意,保證兩者順序一致才能真正保證其效率。
現在明白為什么要使用成員初始化列表了。
這里再強調一下類的初始化的順序,應該是類成員變量的初始化不是按照初始化表的順序被初始化的,而是按照在類中聲明的順序被初始化的。
這是摘自:Effective C++學習筆記:初始化列表中成員列出的順序和它們在類中聲明的順序相同 http://www.shnenglu.com/xczhang/archive/2008/01/22/41613.html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知道,對一個對象的所有成員來說,它們的析構函數被調用的順序總是和它們在構造函數里被創建的順序相反。那么,如果允許上面的情況(即,成員按它們在初始化列表上出現的順序被初始化)發生,編譯器就要為每一個對象跟蹤其成員初始化的順序,以保證它們的析構函數以正確的順序被調用。這會帶來昂貴的開銷。所以,為了避免這一開銷,同一種類型的所有對象在創建(構造)和摧毀(析構)過程中對成員的處理順序都是相同的,而不管成員在初始化列表中的順序如何。
注意:上述內容不適用于static變量,static變量應該在類的構造函數前被初始化。
好文章拿來學習,請作者見諒哈!